同样是王爷却有不同的待遇,清朝的亲王和王爷有何差别?

2025-02-23 12:02:0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而亲王只是王爵的一种。
清代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回答2:

亲王、郡王都是王爷,只能说亲王和郡王的差别,而不是亲王和王爷的差别。

回答3:

王只有两个爵位,亲王和郡王,但是担任的职务就天壤之别了,最次的是闲散王,最高的是摄政王,中间的有辅政王,总理王,

回答4:

当然有差别,亲王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或者是兄弟,而且地位比较高,跟皇帝比较亲近,王爷可以称亲王也可以指郡王

回答5:

最佳答案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