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仅仅是对西北内陆干旱盆地的理论概括,有的地区由于山间盆地边界的限制,或者新构造运动的隆起,使地下水流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常常表现出各种特殊性。因此,对于具体盆地的地下水问题,应在该模式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新构造特征和古气候变化特征,加以具体分析和判断,才能正确认识本区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的特殊性,提出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案。其理论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冲积扇裙带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巨厚的含水层系统,颗粒粗大,导水性强,具有巨大的储存;即使地下水的积极交替带,地下水主体的平均年龄也在1000~3000年之间,它像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对水资源可起到多年的调节作用。对新构造运动活动比较剧烈的西北地区,常常难以找到存储地表水的理想库容,就显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承担较高的抽水费用时,必将会越来越重视这种地下水水库的开发利用,真正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优化调度。不仅其天然水质优良,供水的保证程度高,可作为大型、特大型工业和城市的供水水源;而且有望缓解新疆普遍存在的春旱问题。
(2)在山前局部水流系统中,通常河流补给地下水,如在一定程度上适当过量开采地下水,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在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合理的情况下,动用部分地下水的静储量,以满足该阶段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求是可以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回落,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下降,又可以回灌地下水,恢复局部地下水流系统中的水位,以作为战略性后备水源。当然还应做进一步研究论证。
(3)内陆流域找水工作,应以形成演化模式为理论指导,先进的物探手段先行,重视分析盆地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和新构造特征,确定有利于形成地下淡水的含水层骨架系统的分布范围和层位,采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方法圈定深层舌状淡水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合新构造隆起和古河道分布特征,预测大型盆地中大型河流可能具有多级形成演化规律,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为多次转化型。如塔里木盆地和田河的古河道正好通过乔格塔格山、古董山与麻扎塔格山之间的峡口,推测在峡口以北应发育第二级形成演化过程,规模可能比第一级小,峡口北侧应有古冲洪积扇局部地下水流系统,是沙漠地区可能存在的另一种类型的淡水体,可作为找水远景区,需做进一步勘探工作加以验证。
(5)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正位于南部诸多中小型河流的盐分停积带(盐分迁移带),这些小型河流径流量小,难以有效地将洼地型地下水流系统聚集的盐分带入自身河水中,其尾闾远离下游的塔里木河,更不可能将尾闾地层中的盐分带入塔里木河中。在第四纪气候干湿交替变化过程中,随着这些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形成了不同时期上下游分布的尾闾积盐区,河流的摆动形成了左右分布的尾闾积盐区。这样,洼地聚集的盐分、河流尾闾聚集的盐分及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向上聚集的盐分(占次要位置),只能分布于盐分停积带中的含水层系统中。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径流途中,溶解这些盐分,形成了大厚度咸水体,它有两个特点:①除表层潜水外,基本没有受到强烈的蒸发作用的影响;②地下水的矿化度取决于它所流经地层的可溶盐含量的多少,所以从上游向下游矿化度没有逐渐增高的明显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