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后,公务员的生活目标在哪?
“连过渡期都没有,感觉比广州、深圳的汽车限购政策还要意外。”1月14日,广州市的一位公务员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说。当天下午3时,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争议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正式废除。
公务员期盼的涨工资还没到来,养老金“双轨制”却率先废除了,本来收入水平就不高,每月缴纳社保之后,实际收入还会进一步下降。更重要的是,养老金“并轨”对于公务员的心理冲击,影响恐怕更为深远。
●本就工资不高的公务员面临“降薪”,有人怕是恋爱都谈不起了
虽然《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1月14日发布的,但是真正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产生影响却是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不管后续具体执行方案何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将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缴费。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将这次并轨称为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型并轨”,即两者所有的制度模式都是一样的,包括缴费费率、计发办法、转移接续办法等都照搬了企业养老保险的模式。
《决定》称,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下称“单位缴
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下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这就意味着原本不用缴纳社保的公务员们,现在的到手工资实打实的减少了8%(其实还会更多,将在下文详述),考虑到公务员群体的普遍工资都不高,8%虽然也就是几百块钱,但对生活的影响恐怕并不小。
现阶段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分工资部分和津补贴两大部分。以重庆副科级为例,工资部分每月1400元左右,津补贴每月1800元左右,合计3200元左右。在八项规定的规制下,去年春节1分钱过节费、购物卡都没发,其他节日就更别想了,也就是靠每月3200元养家糊口。
《南方都市报》就采访了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果亮,他每个月的工资就4000多元,“与同龄人比起来有些低”,在北京的日常开销加上房租,工资所
剩无几。按照8%的缴费比率,他每个月大概要缴500块的养老保险。他对记者说,基本上和朋友吃饭应酬的钱就没了,剩下的这点工资可能负担不起恋爱这件奢
侈的事。
广州市海珠区政府某下属单位工作了15年的公务员叶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样作为处级,我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就一万出头,远远低于同等级别的国企中层,甚至民企中层,如果还要从中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那不是等于变相降薪吗?”
●体制内外标签进一步模糊,公务员心态将改变
除了缴纳方式,并轨之后养老保险的计发模式也与企业基本相同,仍以15年为底线。
《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杨燕绥认为,《决定》在计发方式与企业不同的一点是引入了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概念。《决定》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
寿命”,而不是像现行制度采取统一的月数。“这种变化是基于未来老龄化的影响,现在是个人账户除以139个月来计发,折算为人均预期寿命只有71岁,当前
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到了76岁,未来随着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养老金的待遇会下降。”
这种计发模式对于公务员心态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之前有媒体就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问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得一份
稳定的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公务员有着更好的保障和福利。“八项规定”之后,很多“福利”已经都没有了,最大的福利就剩下退休后的高工资了。一般来讲,公务
员退休后工资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可达到80%,比企业退休的40%要高得多。这也就是双轨制一直被社会批评的地方。
于是,退休利益就成为了公务员人生中的重大“盼头”,甚至很多年轻公务员刚刚入职,聊的就是退休以后的比较。去年5月,《南方周末》曾经采访过
中部某市工商局副局长于波,他说:“公务员现在既没有利益带入,又没有正面形象,你觉得我继续待着还有什么意思?只要公务员养老金并轨,就立马辞职。”
在养老金并轨之前,为了退休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待遇,很多公务员的另一个盼头就是在退休前获得提拔,因此普遍存在着“提职一日游”的情况,
即退休前一天突然被升官,然后立即办理退休并免职。因为,在一些地方,县处级退休干部不仅工资福利比科级干部高很多,每年还有相关部门组织的参观考察,公
费旅游、观光疗养的机会,在公费医疗、公车使用、公费订阅报刊、住房补贴等福利方面,也都是科级退休干部无法相比的。
不过,在新的体制下,这一招就没有用了。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是根据历史缴费记录(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计算的,退休前临时提拔,工资没涨或只涨了一个月,养老金几乎没有增加。
更让公务员担心的是,尽管《决定》称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但还是有很多人担心这种缴纳和计发方式会导致公务员在
退休后的实际收入与改革前相比下降。因为,当初企业养老保险推行时也称待遇不会下降,但这十多年运行下来,替代率从原来的70%多下降到了40%,若在同
样的计发公式下,机关事业单位如何做到待遇不下降是个问题。
●职业年金,也许是保证公务员待遇不下降的砝码
公务员养老保险的缴费与企业职工的最大不同在于“职业年金”这个概念。《决定》称,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
其实企业也有职业年金这个概念,但是由企业自愿建立的。在中国社保缴费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除了大型垄断企业,很少有企业会主动为员工建立职业年金,因为会增加企业自己的负担。
然而,公务员就不同了。杨燕绥在解读这一条时说,“应当”这一措辞说明职业年金属于强制建立,这与自愿建立的企业年金截然不同。并且,企业和个
人28%的养老险总缴费率,远远低于机关和个人28%的养老险缴费率与职业年金12%的缴费率之和。这12%的差距,也确保了公务员养老待遇不会出现较大
幅度降低的问题。
现实的问题是,这一改革,公务员工资实际下降了12%,而且总费率将达到工资总额的40%,未来这笔钱从哪来,又如何保持公务员收入的稳定,将是一个问题。
●公务员还会是一个令人趋之若鹜的行业吗?
“八项规定”的实施,使得公务员基本上不再有什么灰色福利;养老金“并轨”,使得“体制内”和“体制外”这样的标签进一步模糊,公务员这份收入不高、有些岗位还特别辛苦的职业,除了稳定以外,好像真的没有太大的优势了。
《决定》以2014年10月1日为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天之前退休的被视为“老人”,这一天之后参加工作的被视为“新人”,在这一天之前参加工作且这一天之后退休的被视为“中人”。
对于老人,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于中人,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而对于新人,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
理衔接。很多人担心,这种新机制会导致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现实待遇下降,纪律约束很严,很多人在选择以公务员为职业的时候开始踌躇了。
2015年度全国公务员统一考试与去年相比实际参考人数下降了10万人。地方上,一些艰苦、边缘的岗位则面临着“零报考”的尴尬。2014年北
京的“京考”,有102个职位无人报考,占总职位数的5.8%。据统计,北京市2015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也大为减少,2014年最终成功缴费的有
45859人,比2013年减少了14244人。
报考公务员的“大军”中,应届毕业生是一支主要力量。但数据显示,近四年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体制内”岗位受追捧的热度明显下降。2014年12
月14日,智联招聘在今年《年度最佳雇主报告》中,发布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愿意去“体制内”的学生占54%,2013年是49%,2014年下降为
36%。相反,愿意去“体制外”的学生在2012年占35%,2013年是41%,2014年已经提高到56%。
另外,养老金“并轨”反而还为公务员辞职提供了便利。之前,公务员都没有社保,一旦辞职,意味着之前都白干了,而且走出来后还相当于“从零开
始”。江西一位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就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之前我们都没社保。已在单位工作十来年,如果辞职,就相当于之前都白干了。很多和我一
样的机关工作人员有‘跳槽’的冲动,但都因社保问题不敢‘轻举妄动’。”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改变了很多人对公务员职业的看法,此次养老金“并轨”,意义更加深远。
特殊福利时代结束,公务员神话继续解构。公务员以及全社会的心态都将发生转变,看待这个职业的眼光将更加理性。公务员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最终还是要回到稳定上,逐利心态的人真不适合干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