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阳明良知学的现代意义

简述阳明良知学的现代意义
2025-05-01 19:43: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王阳明的良知说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和实践论的,或者说它已将本体世界、存在世界、主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一气贯通,能够以流行发用或澄明显现的方式展示人生宇宙的真实,并唤醒人的实存生命的自觉,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良知本体与生命境界的统一,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生实践活动来落实。从 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原不可分的角度看,致良知必然指向人的心性觉悟与心灵境界的提升,使人类能够依据良知的活泼起用获得更合理健康的发展。由于现实 的人生仍存在着良知遮蔽所造成的各种缺陷与弊病,所以致良知实际即是人类最伟大的人性去蔽化改造工程,是阳明一生学问思想最具有总结性意义的定论。本文拟对此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求教于海内外方家学者。

一、先天良知与后天经验
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 (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如阳明所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下,洞见本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学问头脑,至此已说得十分下落。
良知一词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后宋儒如横 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 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良知作为先验的本体论存在是否能够成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试举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 (Noan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以作参照,或许有助于诸如此类的哲学先验难题的解决。乔氏认为天赋观念(Innateideas)和心智 (mind)机制作为先验的内在普遍规则,决定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形式,儿童在缺乏足够语言资料的外在刺激的情况下,便能掌握极其复杂抽象的语法结构便是极为重要的明证。天赋观念和心智机制当然不限于语言领域,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只需外在感觉经验的触发便会发动启用,通过主体意识的自觉省察体验亦不难“发现”。“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说明了它的内在性与普遍性,以及先天性与必然性,亦即不假外求的先验固有特点。对比乔姆斯基的理论,更能凸显阳明论说的坚强有力。何况良知又可呈现为与对象相联系的境域中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以最为本真的方式呼唤和展示着自身的到场,在心物交融的各种意向 性活动中纳入具体的历史文化内容,贯注流溢于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并为其提供意义,发用落实为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成为其决断的依据。这是一个先验变经验的人性彰显过程,也是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不能分离——即下学与上达完全能够作到互贯互摄的根本原因。雅斯贝尔(KarJaspers)“极限境况”或“边际情况”的理论最能揭示良知的经验呈现,即人在生死关头的临界选择最能呈现仁心善性。一方面死亡的大限和威逼会使原有的日常世俗的存在凭藉发生根本性的动 摇,人人都视为常态的意义基石面临着遭到消解的危险;一方面死亡状态的提前进入或生与死的参照性叠合亦会迫使人们重新检视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价值,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究竟依止和终极意义。最终的结果便是发现自我心性本有的良知真实。“生”与“死”的双重边际状况唤醒了实存生命的道德觉醒,引发了主体自我的彻底转化。这便是存在的重新“安排”与重新“发生”,意义的重新“进入”和重新“敞开”,本体论的根据只能是人性固有的本然“真实”或先天“至善”,离不开良知实存绝对主体存在性的“呈现”或“召唤”。不过,良知的实然存在只是为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形上本体的可能,要真正化为道德行为还有待社会与文化的具体 实践。这就是为什么阳明讲良知的同时,又讲致良知的原因。有如王阳明所说: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草,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足见良知虽为先验的生命“本原”,要真正作到发用流行,或透过人的存在境域展开显现,仍需要外在生活经验的诱发,需要“渐渐盈科而进”的生命磨试活动的挑激,离不开“栽培灌溉”的后天工夫,不能缺少具体的客观条件的配合。良知本质上即是人性固有的生机,一如植树播种那样,只要各种后天的条件俱足,便必有枝繁果实的一天。先天与后天,超验与经验,二者合为一体,相互扶助支持,共同构成了良知“活”的显发展开势态。所谓“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便说明这是一个身心一体共同成长的过程。但就德性生命的展开或理想人格的完成而言,最重要的仍是在心性“本原”上踏实用功。用功既久则不仅先验的心性“本原”也具有了现实的体验品格,能够不断豁显自身并参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活动,而且天赋的本体良知也能活化为人的生命行为或生存方式,可以展现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活 生生的在场性生存现象。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今且只如工夫著实做去,时时于良知上理会,久之自当豁然有见”。后天的工夫的作用只是以旁助的方法,促使先天的 良知自然地显发或活泼地敞开,所谓“豁然有见”便是实存生命契入良知本体,本体与工夫长期相互作用,而最终获得了时机化的绽放与彰显。这一“豁然有见”的 过程本质上即是人性固有之“至善”由先验变经验、先天变后天的过程,即天赋良知触发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而自动呈现的过程。良知并非外在于人的生命的存在, 它不仅参与了生命的构成,随着生命的展开实现而展开实现,通过自己的外化形式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直观,同时还以人的本真状态的方式参与了历史文化的创造,构成了历史文化人人可知可感的具体经验内容,赋予世界及人类的具体生活以真实可靠的意义。

良知既可以通过人与客观对象相联系的境域活动而显现,也可 以经由外部世界的条件性诱发而运作。先验的良知确保了道德实践意义上的致良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道德实践意义上的致良知又见证了先验良知的真实性与普遍性。正如本体与现象不可割裂,良知本体完全可以自己将自己展示为良知现象一样,先验与经验亦不能割裂,先验的良知形式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来组建具体 的经验的良知内容,后天的工夫亦可以凭借具体的经验内容来彰显良知形式的绝对与神圣,即先验即经验,即形式即内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完全统一。良知本 体虽然并不就是道德现象,但却是产生道德现象的根源,道德现象即是良知本体的显现,良知本体必须以成就道德的方式来展示自身 ,不能不有以发用流行为特征的存在论经验的落实,亦不能不透过工夫论的具体实践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这便是阳明所说的“若离了事务为学,却是著空”。从根本上说,人对良知的了解即是人对自身的了解,良知的实现则是人自身生命的实现。生命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具体的人生事务,良知的实现同样也不能缺乏具体的人事 实践。因此,在阳明心学视域中,本体论的良知学说与实践论的致良知行动,二者恰好构成了先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融通与互摄,既可以为道德主体立法,又能够发动道德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为宇宙人生提供意义的作用和地位。
二、良知的超越性与内在性
“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良知说作为统摄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关键,其哲理蕴涵可说是极为丰富,必须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诠释,才能清楚揭示其关乎德性生命的 全体大用。在本体层面上,良知说将本体论的儒家智慧豁然洞开,把形而上的儒家精髓和盘托出,既指出了人生宇宙的本来实相,又奠定了伦理生活和道德实践的理 论基础。依阳明,良知即是心体性体,心体至善,性体至善,良知亦至善,是心性至善的本然存在状态: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固吾心天然自有之则,而不容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也。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

回答2:

我上面那个兄弟讲的了一堆很难理解的废话,我觉得可以用科协方法来解释良知学,王留下的最著名四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山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个体就好比一个质子,万物皆有质子组成,一个质子不可能有形成刀的意识,也不可能有形成肉的意识,所以它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就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什么意思呢,有的质子形成了刀,有的质子形成肉,那么刀和肉都是有意识的,刀者杀残,切割无情,肉者养万物,那么就变成了有善有恶,而质子是形成刀或者肉,这个不可控的,要看它周边环境和自身思考的趋向.也就是个人的教育,个人的思考,个人的各种环境.当你的心中对这些周边的意识和自身成长有了判断,和有了自身思考和趋向,你是向刀一方变刀,还是向肉一方变肉,一个质子就有了自己判断.这就是那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说一个质子不违背自己形成自身思考,为了自己内心的判断,为了自身的价值排除其他因素的行动就是格物.毕竟王的圣人之说,就是人人都是圣人,哪怕是位屠夫.至于现代意义,你可以参考泛自然神论.总之就是加强自身思考,向善的方向,同时要有根据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毕竟一个质子不形成物体,它什么都不是.所畏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