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世间众多隽永的艺术作品一样,“海宝”的前世兄弟——“大宝”的诞生充满“戏剧性”,一切似乎只源于那一杯咖啡的香浓。
2007年4月18日清晨七点,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的巫永坚“鬼使神差”地早早地起床,走进常去的那家咖啡馆。在氤氲的咖啡香中,巫永坚就手在账单上胡乱涂鸦。忽然,一个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设计提案雏形在脑海中迸发。“上海是中西文明的交融地,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精神”,在灵光的驱动下,巫永坚用寥寥几笔勾下了一个立体的“大”字,这个字型被他点上了眼睛,添上了笑意盈盈的嘴巴,一横犹如张开的怀抱,一撇一捺恰似奔跑的双腿,最可爱处,发梢上一撂卷发微微翘起,活脱脱一个俏皮的精灵。巫永坚在纸头为之注下含义:“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博大精深,有容乃大”。
巫永坚给这个设计作品起名“大宝”。在他最初设想中,这个形象“以大字为人型,永远是满面笑容,身上的花纹可以是任何图像的组合或单一呈现,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吉祥物。”设计草图形成后,巫永坚立即返回公司,召集创意团队讨论和延伸创作。
经过一个月零10天的补充和演绎,一个以“大字”为人型,以“拥抱的大上海”为主题的设计作品被送到世博吉祥物征集办公室。两个月后,征集办通知巫永坚的团队入围,准备做第一轮修改。又两个月后,巫永坚与沪上设计大师邵隆图先生见面,共同对原创意进行了近3个月的修改、完善。最终,“海宝”在两个团队的集体智慧中诞生了!
回忆起在帐单上绘就“大宝”的那个早上,巫永坚印象最深刻的是,“咖啡很香。”永不满足,坚持创新
——记2008年3月23日采访 “海宝”设计者巫永坚昨天,我很有幸地采访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者巫永坚。这次采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巫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在大家的注视下微笑着走进会场。他的打扮很有艺术家气质,西装笔挺,在胸前别了一枚小徽章——亮闪闪的“海宝”。
巫先生告诉我们,他最初的设计是“大宝”,一个以汉字“大”为基础,张开双臂、满脸微笑的可爱小人。他给这个卡通形象赋予了“博大精深”的内涵,一开始还添上了绿、黄、桔、红、蓝五种色彩。绿色代表环保,黄色代表多元融合的性格,桔色象征城市的幸福,红色代表热情,蓝色寓意科技和创新,也代表上海这座城市。当他的设计方案在40000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后,世博会主办方最终把“大宝”修改为“海宝”。巫先生说,“海宝”也很不错,他对汉字情有独钟,“海宝”给了“大宝”更深远的生命力,从大到人的延伸,是爱的延伸,是文化的延伸。
我事先了解到,在奥运会吉祥物创意征集时,恰逢巫先生敬爱的爷爷过世,所以他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谈到这个问题,巫先生有些伤感,他说,亲情高于一切,虽然他错过了奥运会的机会,但他把这次的遗憾化为力量,投入到世博会吉祥物创作中。也许真的是上帝的安排,他的作品被选中了。
谈到巫先生对上海的感觉,他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冷。”他说这不只是天气冷,他在地铁上就明显的觉得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冷淡。在外国,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报以一笑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希望“海宝”能成为上海市民之间,上海与国际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向他问了一个问题:“现在‘海宝’这个吉祥物已经成了城市的名片、世博的象征,也有了许多‘海宝’形象的玩具和服装,在设计界可以堪称一个奇迹。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他说:“我认为,‘海宝’不只是一个卡通形象,它具有人格化、故事性。用周边产品去推动整个活动,国际上一直以来也是这样操作的。吸引人的是图腾的内涵。”
巫先生还有很多知名的设计作品,比如上海血液中心的标志“血宝宝”、上海牙防所的“健健”、“康康”、“牙牙”和伯朗咖啡的标志都是他设计的。他在国际上也得过100多个大奖,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大师。
短短的采访时间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收获了许多。我也希望能像巫先生那样,尽我所能,为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