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的鉴别诊断

2025-05-01 06:27:5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应注意较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斜颈鉴别清楚:
1.先天性骨性斜颈
本症多系先天性枕颈部畸形所致,包括短颈畸形、颅底凹陷、半椎体畸形、寰枕融合及齿状突发育畸形。上述疾病可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但一般不会产生胸锁乳突肌的典型条索状挛缩带及肿块,X线检查可明确上述诊断。
2.小儿颈部淋巴结炎
婴儿期患有颈部淋巴结炎,可迅速发生斜颈并可出现颈部肿块,但此肿块往往压痛明显并不位于胸乳头肌之内。
3.自发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
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同样可以引起斜颈,但此病多有轻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颈部旋转运动受限及颈部疼痛症状明显,胸锁乳突肌内无紧张条索带,X线检查可鉴别。
4.颈椎结核
颈椎结核可使胸锁乳突肌痉挛而产生斜颈,但此类患者颈部疼痛明显,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下颌偏向患侧,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此外,还需与癔症性斜颈、习惯性斜颈、损伤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所引起的斜颈相鉴别。

回答2:

别太担心,有时我们的忧虑是多余的!祝宝宝健康可爱!
先天性肌斜颈
疾病概述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出生后一侧的胸锁乳突肌挛缩和纤维变性所致的一种畸形,患儿头痛向患侧,下颏转向健侧,同时合并面部不对称,一般认为其原因是难产时损伤了一侧胸锁乳肌,它不同于先天颈椎发育异常引起的骨性斜颈。治疗越早越好,年龄越大,斜颈和脸部畸形越难于完全矫正。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臀位、异常分娩、产伤导致胸锁乳突肌血肿机化,萎缩、坏死瘢痕形成,此外还有子宫内、外感染、遗传及动静脉栓塞而致肌肉坏死等。
症状
先天性肌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颈部向一侧偏斜畸形。
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先天性肌斜颈诊断无困难,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斜颈鉴别:
1、骨性斜颈
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半椎体等,x线检查可确诊。胸锁乳突肌不挛缩。
2、颈部炎症
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及全身症状,胸锁处突肌无挛缩。
3、眼肌异常
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以颈部偏斜调试物。
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显著。晚期斜颈畸形可以手术矫正,合并其他组织异常(如面部畸形、颈椎侧凸)难于恢复正常。
1、手法矫正治疗
初生确诊后,由母亲轻柔按摩热敷,适度向健侧牵拉头部,睡眠时可用沙枕固定,随着患儿生长,母亲手法扳正力度增加,枕部旋向健侧,下颏向患侧,每日数次扳正,坚持不懈,多数可获满意疗效。
2、手术疗法
适合1岁以上患儿,一般采用锁骨近端上一横指处,作横切口,对1—4岁患儿,病情轻者,仅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胸骨头,术后应用沙袋矫正,拆线后教育患儿下颏向患侧,枕向健侧旋转,对4岁以上,畸形严重者,切除该肌锁骨及胸骨头2cm,偶尔还有软组织挛缩,须由乳突沿胸锁乳突肌切口,切除所有紧张的软组织,直至该肌完全松,缝合伤口,头放矫正位,头颈胸石膏固定3—4周,术中勿损伤膈神经,颈外静脉、颈总动脉个颈内静脉。
并发症
婴儿出生后,一侧胸锁乳突肌即有肿块,不易辨认,生后10天至2周肿块变硬、不活动,呈梭形,5至8个月逐渐消退,胸锁乳突肌纤维兴萎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拉枕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面部健侧饱满,患侧变小,眼睛不在一个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预防
避免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