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为什么会被汉武帝重用?

2025-02-25 06:39: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官员叫汲黯,他是东海太守,以严厉著称。但此人有个特点,就是在做官这件事上有点不务正业。

《资治通鉴·汉纪九》记载,有一次,地方官员汇报:东越人发生内乱。汉武帝一听就急了,这可是涉及到国家安定人民团结的大问题,赶紧派个好官去处理。大笔一挥,汲黯成了钦差大臣。可是,汲黯走到半路就返回来了。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汲黯说,地方官员不了解情况,哪是什么东越人内乱啊,也就是他们打群架罢了。了解东越人习俗的人说了,越人互殴是当地的风俗,就跟小孩子打架差不多,过不了几天他们自己就又和好了。这种事根本不值得天子派使臣去巡视。

还有一次,河内郡发生重大火灾,大火烧了上千家。这么大的事故,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解决。汲黯马不停蹄地赶到事故发生地,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周围房屋密集,上千家跟着倒霉。所以,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汲黯很轻松地说,没什么可担忧的,事故的原因很简短,已经处理好了。

在这份奏章里,汲黯用了很大篇幅把他路过河南时境况和做法向汉武帝进行了详细汇报。原来,那一年的河南又是水灾又是旱灾,很多百姓饱受灾难之苦,流离失所地去逃生、要饭,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情况,最惨的竟然有父子相食的状况。汲黯在视察火灾回来的途中看到这种情况,就利用天子使者身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事后,汉武帝不但没有治汲黯自作主张的罪,反而对他大加褒赏。由于在地方干得好,汲黯被调回京城。不过,当了京官的汲黯可不像在地方上那么受欢迎了,因为他太“愚”,不懂得变通,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资治通鉴》中记载,汲黯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顶撞汉武帝,说他内心的欲望太多,即使外施仁义也不能效唐尧之治。众人都为汲黯捏一把汗。这可是分分钟戳中汉武帝痛点的节奏啊,汲黯不是在找死嘛,哪有这么不给面子的,就是普通人也不能当面这么说人家呀,更何况说的还是皇帝,一句话就能砍你的头,不,砍头是轻的,说不定会灭你九族呢。一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冷到极点,汉武帝气得铁青着脸,说声“退朝”就出去了,留下一屋子大臣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有的批评汲黯,不该不给皇帝留面子;有的说汲黯言辞太过,担心他会有杀身之祸;那些以前受过汲黯抨击的人,则心底暗暗高兴,这下好了,他自己撞枪口上了,等着看杀头吧。

很多人都为汲黯担心。但后来的结果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汉武帝虽然生气,但他不是昏君,也不想落下个昏君的罪名,他没有给汲黯任何处罚,只给了他一个“憨厚”的评语,还把他看做社稷之臣。不知道汉武帝在想到“憨厚”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