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的意思 艋舺
1、词语原意
艋舺(měng xiá),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
艋舺,又称“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是台湾少数民族平埔族凯达格兰语“Moungar / Mankah”的译音。
实际上,“舺”只有一个读音xiá,由于使用较少,常被误读作jiǎ。而在电影《艋舺》(《Monga》)里,直接使用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发音,听起来接近gǎ音。实际上,规范的读音是měng xiá。[1]
[编辑本段]
2、台北市地名
艋舺是台北市一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
市发展的起点。地名的由来是因平埔族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也是电影《艋舺》二个汉字的由来. 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
“罔呷”这词看了些介绍,相当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一种浅海捕捞渔船,名叫“舺舴儿”→jiao2~3 zan1 a4(谐音字:鸟缯R;R用英语字母念)。这种小船可在当地的小镇上制造。
当时小镇上有浅海大队,就用“舺舴儿”;
中海大队使用“乌舸”船→“ou1 ka1”船;乌舸船比“鸟缯儿”要大很多的,可到公海去不怕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