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张居正绝对是个人物,而且绝对是个忠臣。
他办事不会像个书呆子。书呆子做事凡事要恪于礼,但这样做起来太过迂腐,会办坏很多事。而且在朝廷中争斗异常激烈,若皆按礼办事,肯定会被排挤。到时不要说施展抱负了,连性命都恐难保。而张居正则不然,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且也决定了他和当时的士大夫不会相合,甚至是被引以为耻。
一是他与当时的掌印太监冯保“勾结”,拉下了首辅高拱;后来他认首辅时,也一直与冯保过从甚密。但话又说回来了,明朝尤其是后期的太监手中握着相当大的权利。圣旨要发出去,除了需要内阁的“票拟”,还要有太监的“批红”。只因明朝后期的皇帝无才懒惰,使得太监逐渐变成“真宰相”,甚至“真皇帝”。内阁要掌大权,只有和太监联合,这也是当时的形式。但与太监“相亲”,终为士大夫所不取。
其二是他的身份问题。张居正是内阁大学士,而大学士在明朝只是五品官。大学士一开始只是皇上的顾问,后来皇上没有能力处理政事了,大学士的权才重了起来。但大学士终究不是政府首长。明朝的政治制度,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长官为大,官居二品,他们才是真正的朝廷重臣。而内阁大学士也多由某尚书兼大学士,这样早朝时列班,这些人才排到其他尚书前面,若只为大学士,是要排到后面的。而张居正只是个大学士,却要用权来命令长官,所以当时人多由非议:“你又不是部院长官,只是一个大学士,皇帝的顾问,有什么资格来命令我们”。所以,张居正一死,也就被抄了家。
从以上两件事便可知,张居正不是大臣,而是会弄权的权臣。但非如此,不能施其抱负。他自任职后,推行了很多改革政令。他清查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使得朝廷的土地和赋税大大增加。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戍边,边患得息。他又任用潘季训治理黄淮,是水患变成水利。正是他任职十年中的这些措施,使得大明王朝多延续了几年。
除此之外,他还是神宗皇帝的帝师,还亲自编撰了《帝鉴图说》,楼主可以看一看,很启发人,也可从中看出张居正的思想和抱负。
总之,我觉得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会弄权不能成为一个侵损他贡献的理由。再一个,评判一个大臣是否为忠臣,应看他的所做所为,是否为民谋利,是否为国图强。张居正做到了,所以他是个忠臣。
就其历史中的贡献来讲是能臣一点也不为过。但必经人都是“自私”的,后期的张居正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钱而做出的一些事,实在不能恭维。(为了自己的权利,排挤异党,架空皇帝等等)。总的来说他是一名“贤相”,正因为有他,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万历中兴”的迹象,然而随着他的死,这种迹象便荡然无存。至于是不是忠臣,历史自有评价。我个人认为不是。——确切的说我的观点:他是一名能臣贤相,一名实实在在的改革家。
臣都忠,臣也都反,到底忠多还是反显,就要看主子好坏了!总体来说,张是个良臣!
应该算是忠臣
但是 大臣不能单以忠奸来区分
就像人不能只用好坏来区分一样
对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不能采取是忠臣还是奸臣的简单划界,很多问题上要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单单的以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来进行区分一样。首先忠臣的标准是什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相信你自己内心中就又了关于忠奸区分的标准了,然后你可以衡量一下张居正在这个标准上更倾向于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