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字号是小字观音婢,字号是指过去的人除了名以外的另外称呼,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称呼她为观音婢。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 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在中华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扩展资料
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 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
因此,长孙晟家得到霹雳堂的称呼。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婢
因为观音婢是长孙皇后的小名。长孙皇后的父亲虽然是隋朝右骁卫将军,但是他们一家人都比较信奉佛。因而家族中的长辈给长孙皇后起了观音婢这个小名,希望她以后能够成长成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大慈大悲之人。
此外,长孙皇后性情宽厚温和,善良慈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她自己本身也是个虔诚的观音信徒。当初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因为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世”这个字,所以很多名字中有世都会有所避讳,就连观世音也被人改了称呼,直接叫她观音菩萨。扩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与李世民是至交,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
在长孙皇后的再三推让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长孙皇后的此等品行实在让人叹服,比之现今某些官太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行为,真是天壤之别。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长孙皇后得知后,不仅不怪罪魏征,还对他夸赞有加。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事情如果只是至此,恐怕还不足以传颂千载。公元632年,魏征力阻春狩,触怒龙颜,李世民大怒,道:“看我杀掉这个庄稼老汉!”长孙皇后问庄稼老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
长孙皇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参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忙问:“何事如此郑重?”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则部下正直,魏征之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
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脸阴云随之而消,不久之后反倒擢升魏征当宰相(侍中)。也正因为有魏征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代明君,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长孙皇后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很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她36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那是她的小名,长孙皇后名叫长孙无垢(可能是小说家言)
长孙皇后(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小字叫观音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