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如果顾名思义,似乎中庸之道就是正确之道,因为“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就像“东家之子”的长相——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施朱太红,擦粉太白;也如那个“搔痒”的谜语,“上边上边,下边下边,左边左边,右边右边,重些重些,轻些轻些,”就是“正好”,就是恰倒好处,这样的道,自然是好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道。但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事实就大不然起来,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正确之道,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只不过是抢先使用了“中庸”这个名词。下面我们先把形而上学放在一边,而就一些具体问题看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知道个大概就行了。除非你想要刨根问底
什么是中庸之道?如果顾名思义,似乎中庸之道就是正确之道,因为“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就像“东家之子”的长相——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施朱太红,擦粉太白;也如那个“搔痒”的谜语,“上边上边,下边下边,左边左边,右边右边,重些重些,轻些轻些,”就是“正好”,就是恰倒好处,这样的道,自然是好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道。但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事实就大不然起来,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正确之道,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只不过是抢先使用了“中庸”这个名词。下面我们先把形而上学放在一边,而就一些具体问题看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1、解释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3、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中间派;
4、示例
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举例造句】:
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拼音代码】:
zyzd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灯谜】:
中路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中间派
【英文】:
the
golden
m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