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被执行人是否全部都会被限制出境?

2025-04-02 09:31: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会限制高消费但不一定会限制出入境,要视情节严重程度。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对限制被执行人出境措施作了原则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又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规定,上述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程序的启动。一般情况下,限制出境措施主要在申请执行人提出书面申请时采取,情况紧急等必要情况下,法院可依职权采取。

  2. 限制出境的对象。不仅包括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法定代理人,而且还包括对债务履行有一定影响的直接责任人员。

  3. 限制出境的解除。在限制出境期间,被执行人履行完全部义务的,执行法院应及时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或者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也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第四条规定,记载和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应当包括:

  1. 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2. 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3. 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

  4. 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

  5. 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执行法院;

  6.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记载和公布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其他事项。

拓展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

回答2:

失信被执行人是一定会被限制出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的,严格执行“三限”措施,即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以及在实行在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的联合限制。

根据最高法院规定,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9种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包括:

1、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2、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3、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4、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旅游、度假。

5、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6、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7、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扩展资料:

信被执行人会否被限制出境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人民法院对中国公民可根据通报备案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禁止、限制、控制出境的措施。

1、当事人有未执行民事案件的,向当事人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在其案件(或问题)执结之前,不得离境;

2、人民法院可作出限制出境协助执行通知,责令当事人不准出境,并扣留其身份证或者护照,注明不准出境的原因;

3、人民法院未能扣留其身份证或者护照的,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收缴、吊销其证件,或请公安机关宣布作废;

4、对未持有护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证件的,可要求公安机关在限制出境期限内不予批准通报备案对象的出国(境)申请;



回答3:

凡是纳入失信名单的,均依法限制失信人出入境,同时限制高消费。通过综合运用其他强制措施,例如拘留、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进行惩戒。

回答4:

不是。需要申请人相人民法院申请。 然后法院根据实际情况 比如失信的原因 时间 等综合分析 给予的一种处分

回答5:

不是这样的,没有没处理官司才会限制出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