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指小儿不宜过分饱暖。婴幼儿的饮食不要以饱为度,应以“七分饱”为度,婴幼儿的脏器娇嫩,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如果饮食不加节制,就会损伤脾胃。
七分饱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送,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扩展资料
中医认为宝宝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之中,脾胃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只有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得好,孩子才能发育得好。
所以中医又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如果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地让孩子多吃、多补,或过分溺爱养成吃零食、偏食的坏习惯,再加上宝宝饮食不会自调,很容易造成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最普遍的症状有厌食,夜间睡眠不安宁,肚子胀气、呕吐、打嗝、大便不调。孩子一旦出现脾胃不和的表现,首先找一找原因。
如果孩子发生急性胃肠不适,一定要十分小心小儿的饮食,先从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开始。每次进餐应该“欠一口”,就是说不要吃“十分饱”。这样做有利于小儿脾胃功能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喂养,给宝宝的一生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古代育儿的一种说法,大概是在明代提出来的,这个原理而今看来也有它的几份道理。
首先说饥吧,我的一些中医朋友普遍会告诉你,小孩子小,消化机能不健全,但是普遍比较爱吃,贪嘴。这是一种本能也是天性,因为不论什么的幼年,本能就是活下去,这就要求吃饱,或者说多吃。但是吃的过饱,这对于孩子比较弱的脾胃消化道是非常不好的,会过早的加重他的胃肠功能负担,为后面的疾病埋下隐患。这就是民间老人常说的,小孩子不知道饥饱。所以这个饥就是针对小孩子这个特点提出来的,每天小孩子的进食要求,需要大人从旁协助掌控。
再说这个寒,这个问题就跟温室里的花朵不能抗风雨类似,孩子不能穿的过暖,因为这会使孩子自身的这种温度调节机制受阻。幼儿时期是孩子机能各种发育的时候,就要给他创造条件,让其发育,不然孩子大了,就容易出现,天一冷,一变天就出现感冒发烧之类的。
总之,这句话就是体现了中医,或者说中国传统思想的月满则亏,泰极否来,这么个思想,就是什么都不能太满,太过,最好就是快满了,余下的让孩子自己发展。
老话常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思很简单,它是说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