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纷字什么意思

2025-03-28 21:52: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纷:盛多貌,修饰“内美”。内美:先天具有的美好品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思: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原文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扩展资料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骚

回答2: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出自屈原的《离骚》,《离骚》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

  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离骚》中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有两种注解:一曰盛多貌,一说是句首语气词。大部分教师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

  • 首先考证“纷”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纷”为“马尾韬也”,段注认为《离骚》中凡是“用缤纷字皆引申假借也”。“纷”字的本义现在已无从稽考,或者说从已有的文献我们已很难看到这种本义了。前贤们对先秦典籍中出现的“纷”字的注释无外乎这样几种:1.丝带,2.旗上的飘带, 3.盛多貌、众多貌,4.乱、杂,5.纠纷、争执,6.姓。而对《离骚》中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字则大多解释为“盛多貌,众多貌”。如:

  王逸曰:“纷,盛貌。”朱子曰:“纷,盛貌。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王夫之曰:“纷,不一之谓。”林云铭曰:“纷,众盛貌。言既禀有许多美质。”蒋骥曰:“纷,盛貌。”姜亮夫也说:“纷,纷然美盛也。”不一而足,可见众家的注释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放到语境中来理解,这个注释也非常切合文意。前文曾言“三寅”和出身以及嘉名,这就是所谓的“内美”,用“纷”,说明“内美”的丰盈盛多。至于“纷”字何以提到句首,我们不妨看看《离骚》中类似结构的句子,“纷独有此姱节”、“纷综综其离合兮”皆同。姜亮夫先生认为“此倒装句也”,他说《离骚》句法,“往往以疏状字动字倒置于主词之前”。比如,“忳郁邑余侘傺兮”“高余冠之岌岌兮”“阽余身而危死节兮”“溘吾游此春宫兮”“耿吾既得此中正”之类都是这样的结构。显然,我们不能都把这些提到句首的形容词看成是句首语气词。我们猜想,《离骚》中的这种倒装句法可能是楚方言的结构,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中的“纷”字提到句首就强调了“内美”的丰盈盛多。

  • 所以,一般们认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中的“纷”字应解为“盛多貌”。 

回答3:

意思是: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出自:《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原文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扩展资料:

创作缘由: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

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

还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时。《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赏析: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

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

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

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

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回答4:

已经的意思;

逸 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
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
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
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
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
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
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回答5:

内在已经有了很好的血统与品质,但还需要更加不断的去培养提高这些优秀崇高的品质
【离骚】就是自荐的,借写美人实际是写了自己的品德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