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在中央层面,形成了以项目支出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断延伸和拓展。绩效目标管理已经覆盖所有中央部门的本级项目、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以及部分中央政府性基金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执行监控范围逐步扩大,2018年将覆盖至中央部门所有项目。在中央部门对上年所有本级项目开展绩效自评的基础上,2018年准备扩展至中央对地方所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将中央本级一级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目标随同预算批复和下达,使绩效与预算具有同等约束。建立重点绩效评价常态机制,统一安排对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部分评价结果已应用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以经济建设支出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估对象,采取重点抽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评价,推动提升中央财政支出绩效。在地方层面,一些省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新预算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绩效管理作为财政工作重点,加快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步伐,在政策或项目事前评估、第三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各省级财政部门均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个别地区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绝大多数省级财政部门细化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和操作细则。一些省份还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绩效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对资金使用绩效形成正向激励。
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强化了预算绩效意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随项目报送绩效指标,广泛推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财政和审计部门开展抽查,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部门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也带来了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逐步把预算管理重点从要求加大财政投入转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上来。
二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实施绩效管理,财政部门更加重视对预算绩效的审查、监督和评价,也调动了各部门把花钱和办事紧密结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政策规划和精准编制预算,对政策实施结果跟踪问效,推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三是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民众参与,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透明。
尽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近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就财政收入态势、贯彻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印发,请问财政部在抓好贯彻落实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答: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预算法也对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分每一厘都应该花到刀刃上,必须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努力做到“五个全”:
一是全覆盖。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4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
二是全方位。将各级政府收支、部门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
三是全过程。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实行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形成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预算绩效管理闭环。
四是全周期。所有重大政策和投融资项目都要实施全周期跟踪问效,建立动态评价和清理退出机制。
五是全监督。在全社会树立“要钱需评审,花钱讲绩效”的理念,在加强审计、监察等监督的同时,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财通财政预算绩效系统。
可以使用预算绩效管理软件,能极大的提高绩效工作的统计和管理效率,实现对项目的监督情况和数据统计。福建财通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就建立了健全的预算绩效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