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文就高考地理最常涉及到的23个简答题进行分析,详细列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考生认真阅读。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 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 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6. 洪涝小专题:
⑴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 干旱小专题:
⑴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
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我高中时主修地理,在班上也不少同学与楼主有一样的烦恼。
学地理与学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不单是靠背得熟,更重要的是能进入那种思维方式~以下是一篇说明文章:
一、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
不同的学生思维品质特点是不同的,这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学生思
维品质缺陷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广度不够 综合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 的观点看问题。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一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常常用 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 方面而又忽略了其它方面,这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 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因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 影响。
2.思维的深度不够 分析、鉴别能力差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 是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相当的深度。学生思维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不善于深入地分析问题,看问题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例如,有的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或把两种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地理现象 进行不恰当的类比,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没有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
3.思维变通性差 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知识的掌握重在运用,思维的变通性(又称灵活性)越强,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思维变通性差主要 表现在知识的运用能力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自然资源”这个概念的定义 可以倒背如流,但对“棉花是否是自然资源?”这个具体问题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思维变通性差的另一表 现是考虑问题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当问题的条件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思维方向,以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 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在平时学生未必答错,其原因就在于受已形成的“南 、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问题问的是月份而不是季节。
4.思维的逻辑性差 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 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这就是思维逻辑性差的表现。例如,对“在北半球仰望夜空, 星空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是这样推理的:因为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呈逆时 针方向旋转的(大前提),而星空的旋转方向是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的(小前提),所以,在北半球看,星 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都是正确的,而结论则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推理过程不合辑 。加之,回答问题拖泥带水,模棱两可也是思维缺乏逻辑性有一定关系。
二、改进思维品质缺陷的对策
1.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源于疑,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产生探索问题的愿望和动力。 为此,必须改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多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平时要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进行思索使他们的思维经常保持 活跃状态;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要给予耐心、热情的回答,千万不 能因为学生提的问题太容易或有错误而不予理睬,否则,只能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品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否灵活、熟练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上。在地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掌握 正确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方法,这是因为分析、综合方法是认识地理事物特征、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的 最根本方法;而判断、推理方法则是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基本方法,地理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本质上讲 ,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推 理,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更灵活,也更富有逻辑性和敏捷性。
3.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
知识思维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过程就无法进行,这就是说,知识具有一定的智力价值,这种 价值集中表现在知识的概括水平和迁移效能上。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符合逻辑结构的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 用这些知识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要特别重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的教学,要讲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注意中学各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学生的知识结构越完 整,思维的依据就越充分,思维过程就越容易进行。
4.注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是和他们的语言发展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思维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就越强。地理学科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强调如下几点: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用的概 念要准确,语言表达要清楚。
(2)学会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在回答问题前先通过内部语言对思维材料进行加 工,理清头绪,这对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有重要意义;
(3)学会借助地图语言进行思维的方法,地图是地理思维的 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工具,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工具,许多疑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其思维品质也会得到更好的 发展。
我觉得你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自己没有把地理知识串起来,因为选择题不是问你是什么,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像数学一样,给你几个已知条件,用这几个条件推出综合得到的结论,才是你要选择的正确答案,所以你平时记到的知识点就显得很苍白,我建议你在试着把知识点串一下,尝试一下吧
地理是个需要‘悟’的学科,也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学科。
你可以适当做一些专项练习,就是针对某一个专题集中突破,找到感觉,悟出道理。
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能背能记马上就出成效,地理的学习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现在积累了一颗颗珍珠,最后才会获得一串璀璨的项链。
你现在其实就是在突破的关口了,勤奋加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祝你高考成功!
看你要及格还是要高分咯
及格的话你选择题不要怎么在乎那错的几题,有7.8题就够了,关键是大题,你看大题你要看明白他考的是什么,答的就是那点!
比如考崇明岛为什么会在北岸最终和大陆相连,这题其实是考地转偏向力的问题!
地理原理清楚,可你要学会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