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按照一般的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上了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隔长江对峙,但面对后周强劲的发展势头,南唐上下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力挽救败势了。
青年皇帝无谋略
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没有皇帝特别是没有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词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添词、醉生梦死,静候亡期的到来。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然后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虽然不喜欢大修武备,不北伐,但李煜词的成就却很大。他的父亲就非常有才华,词也添得很好,在父亲以及当时浓郁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欢的大臣冯延巳也擅长添词,君臣之间切磋技艺,最后将疆土切磋完了,但词的成就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李煜的词总结一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宫廷之中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第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李煜词成就最高的时候,但时间不长他便撒手西去了。
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词中《玉楼春》是一个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彻遍。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还有一首是《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的措施,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这应当肯定,但他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大的历史形势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任何事总会有起色的。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后周世宗那样励精图治,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不过,在这种真实的情感下写出的词水平还是非常高的,这方面的词有代表性的是《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还有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几壶酒不可能浇走的,噩运终于来临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
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不幸亡故国 有幸成词宗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三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李煜专宠倾城倾国的小周后,后来李煜和小周后也被赵匡胤破国,李煜和小周后被俘。赵也羡小周后的美色,把李煜谋害,小周后殉情而死。
我所敬佩的李煜
作者:朱骥
凡是看过我所作的《千古罪魁李从嘉》的朋友一定会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是不是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说不是的。在《千古罪魁李从嘉》中我深刻的鞭挞了亡国之君李从嘉。那是我对李煜不负责任,没有承担皇帝的职责的指责。在那篇《千古罪魁李从嘉》的文章中我将李煜与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崇祯皇帝来对比。与他们站在一起。李煜当然被我所蔑视。而今天我要说说李煜的另一面。我特别指出:我绝不是要说李煜之才或李煜的文采。那是《百家讲坛》和赵晓岚推出的文风。我要说的是李煜的“气节”与李煜的羞耻之心。
说到李煜的“气节”。“气节”这个词好像并不适合李煜。但本人孤陋寡闻还真想不出什么更佳的词来形容李煜的“气节"。那么,李煜有没有气节呢?不打引号的气节我看是没有。但打引号打折扣的“气节”还是有的。
那么什么是李煜打引号打折扣的“气节”呢?我们做几个比较就清楚了。和谁比?当然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崇祯皇帝。而是长城公陈叔宝、宋高宗赵构、蜀国的刘阿斗。
首先我们看李煜与陈叔宝。他们俩的命运太相近了。他们都是亡国之君;他们都文采奕奕;他们亡国后一个被封长城公,一个被封违命侯。.......可他们亡国却有本质上的不同。陈叔宝面临亡国是什么态度?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李煜呢?面对亡国却一面求和一面做了积极的抵抗。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38岁 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39岁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这段史实说明什么?不正说明北宋灭亡南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受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与顽强的抵抗。北宋整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破南唐的都城金陵。据说,北宋还一度动摇灭亡南唐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再看看李煜的表现。李煜没有一味的求和。在求和无效的情况下,李煜还是统兵抗击了北宋的侵略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面临北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李煜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更没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是,尽管如此金陵还是沦陷了。这我看不能怪李煜无能。毕竟他的对手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赵匡胤。这位千古词帝被千古一帝灭亡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几度夕阳近黄昏”吧。而在最后关头李煜毕竟负起了皇帝的职责,没有坐等灭亡,这就是我说的李煜的“气节”。
我们再看看李煜与赵构的比较。这里我要说的是李煜和赵构一样自毁长城杀了两位抗敌英雄。李煜杀了林仁肇,赵构杀了岳飞。可李煜和赵构虽然都自毁长城杀了两位抗敌英雄,但他们杀忠良的动机却有本质的区别。
李煜杀林仁肇完全是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可以这么理解李煜杀林仁肇的目的是为了保国而不是卖国。(这里请大家不妨参看《百家讲坛》赵晓岚主讲的《李煜》系列第六集《错上加错》)我在这里就不画蛇添足了。)
而宋高宗赵构杀岳飞就不是中计了。完全是赵构与秦桧勾结构陷岳飞。赵构、秦桧污蔑岳飞的罪名竟然是“莫须有”!其实岳飞真正的罪名是:抗金!在赵构心里抗金有罪,卖国有功!所以对抗金的岳飞只有一个字:“杀”!对卖国的秦桧就有两个字:“赏”和“升”。可见宋高宗赵构杀岳飞完全是为了卖国。
李煜杀林仁肇是为了保国。这和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很近似都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赵构杀岳飞则是为了卖国。这也是李煜与赵构的本质区别。他们杀抗敌英雄的动机是截然相反的。这也是李煜的可悲而赵构之可恨之处!
最后,我们再将李煜与刘阿斗作个对比。刘阿斗亡国后是什么态度?“此间乐,不思蜀!”有人说,这是刘阿斗的策略。说明刘阿斗深谋远虑。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摇摇头。不客气的用现在网络流行的词汇说,如果不是刘阿斗脑残,那么就是说这话的人脑残!这种论点根本不值得一驳。
再看李煜面对亡国。他有着切肤之痛。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知饱含李煜的多少辛酸与痛苦!李煜的痛心疾首比起刘阿斗乐不思蜀来。一个是痛不欲生,一个是没心没肺。看着《虞美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同情李煜,而斥责刘阿斗吗?难道还恬不知耻的为阿斗辩护说他深谋远虑,而批驳李煜毫无城府吗?是的,刘阿斗最终得了善终,司马昭没有杀他。而李煜却因为他的词被宋太宗赵光义残杀,最后死得很惨。可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刘阿斗弱智加白痴。连疑心重重的司马昭都不屑杀这样的低能儿。还能说明,赵光义的荒淫无耻与残忍无量无德。其实,赵光义杀李煜还有个不可告人的原因。那就是赵光义无耻的霸占了李煜的妻子小周后。
综此三条。我看到李煜身上留存着不多的“骨气”这也是我所敬佩李煜的闪光点。
马后炮。
最后因为想家思国让毒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