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为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
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
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
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有泛灵思想,可并不普遍。中国有关的研究主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
儿童的思维水平决定儿童缺乏关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统化正确知识,这是3~6岁儿童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条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泛灵心理。
扩展资料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用拟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例如:孩子问:“鱼为什么会有鱼鳞?”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培养爱心与同情心
此外父母还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如孩子被木凳绊倒,家长往往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凳。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凳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的责任感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凳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泛灵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泛灵心理
泛灵观念是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泛灵观念是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化到自己心灵之中,得到审美享受,如鸟能言,兽能语,对幼儿来说都是自然而真实的
就是小孩子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比如她的洋娃娃孩子认为是活的
什么是幼儿泛灵观念?说实话一般好多人成年了,他脑子真也是考虑事情不成熟,打比打比方这个事情不能做,但是小孩子他感觉这个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