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蒂腐病是柑橘在储藏期发生的重要病害。由于引起病害的真菌种类不同,又分为黑色蒂腐病和褐色蒂腐病两种。黑色蒂腐病除为害果实外,也为害柑橘枝干;褐色蒂腐病是由柑橘树脂病菌侵染成熟果实引起的。蒂腐病在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两种病害在症状上有一定区别,但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基本相同。
柑橘黑色蒂腐病在果实上发病时常从果蒂或伤口开始,数日内病部就扩展到整个果实。病部初期为水渍状,柔软,暗褐色,无光泽,油胞破裂,并流出茶褐色黏液。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茸毛状污白色菌丝,表面污灰色渐变近橄榄色,产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果皮不坚实,轻擦即破;病菌能沿果心和瓤囊间侵入果实内部,并迅速使全果腐烂。此时,果肉呈红褐色,和中心柱脱离,种子黏附在中心柱上;病果在干燥时成为较坚实的僵果。黑色蒂腐病为害枝干时,一般从枝条顶部开始发病,迅速向下蔓延,甚至可达主干部。病部呈红褐色,树皮开裂,并流出胶液;枝干被害枯死后,即发生黑色疣状分生孢子器。在储藏期使果实腐烂的病原,就是这些分生孢子器中发生的分生孢子。
柑橘褐色蒂腐病开始发病时,与黑色蒂腐病极其相似,较难区别,一般都是从蒂部开始褪色,初成水渍状,黄褐色圆斑。褐色蒂腐病病部果皮革质,通常没有黏液流出;后期则可明显地区分出来,当褐色蒂腐病果腐烂至果实表面的1/3~1/2时,边缘呈波纹状,褐色,果肉腐烂比果皮快,病部松软有韧性,不易被手指压破。此时,果实中心已全部腐烂。而黑色蒂腐病腐烂速度比褐色蒂腐病快,并呈黑褐色,常伴有黏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