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反射波超前探测观测系统

2025-04-24 10:23: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目前,对巷道地震波数据采集从观测方式上有几大类:一类是呈点状布置,一类是呈直线型布置,另一类是空间布置。其中简单的反射波探测中多采用零偏移距单点到多点探测,即点状布置,负视速度法、TSP、TGP等方法属于直线状布置,而HSP、TRT、TST等方法属于空间布置,且处理方法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空间布置的观测系统比点及直线布置的观测系统优越,它能够有效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地震波信号,获得可靠的速度分布结果,提高对地质体的定位精度和工程性质类别判定的可靠程度。

1.超前探测布置基本要求

巷道采掘过程中,前方需要探测的对象往往是多变和不定的,进行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探测,既需要一定的工作场地和空间条件,又要求前方的地质界面能构成一定的反射条件,能够可靠地接收到来自地质界面的反射波信号。通常来说,反射波超前探测除对仪器设备要求高外,其探测条件必须具备。

(1)激发与接收条件良好

激发与接收条件实际上是场地条件,要能够可靠地布设震源和安置设置检波器,巷道震源使用锤击比较方便,根据探测界面的距离不同,保证具有适当的激发能量。岩体破碎或松散时,需利用钻孔、钢钎等工具辅助布设检波器,保障检波器与探测介质的耦合良好。探测距离较远时,需使用放振动炮的形式激发地震波。

为提高探测的分辨率,激发点应尽量选择在坚实地段,而且激发与接收都应保持沿地层的法线方向进行定向激发与接收。为了减小信号记录的复杂程度,应尽量减少背景干扰产生。

(2)界面的波阻抗差异明显

探测的岩性或目的层界面,必须具有较为显著的波阻抗差异,以保证界面反射波有较强的能量,肉眼能从波形记录中分辨来自不同目的层的反射波组。

(3)探测目的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

地震波反射探测能够分辨的目的层的最小厚度取决于反射波的主频。Widess(1973年)提出了一个Rayliegh公式的近似公式:

现代煤炭地质勘查技术

式中,H是在地震反射记录中,能够分辨出的最小目的层厚度,λ是反射波主频波长。即在标准信噪比条件下,若地震反射波主波长为λ,则只有 以上厚度的岩层才能被分辨出来。实际工作中,分辨率远远小于 ,通常选取 。因此向前反射波探测的目的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分辨目的层的可能性较大。

(4)界面的产状能够保证测点可靠地接收到地震反射波

当在巷道的掘进头或掌子面向前方超前探测时,激发点与接收点都在正面一块面积不大的断面上,这就要求前方被探测的岩层或界面的形状能遵循反射定律,将地震波反射回接收点从而被记录下来。当前方岩层或界面相对掘进头或掌子面倾角较大,最好为近直立界面,利于接收反射波。当前方岩层或界面产状相对较为平缓时,可在巷道顶底板设置激发与接收点,进行上、下探测。

2.常规点状超前探测布置

对于简单地质构造,利用巷道中掘进工作面或两帮可以进行较为简便的观测系统布置,通常采用单点或多点激发可取得一定的探测效果。图6-39、图6-40为两种常见单点探测布置,主要解决近直立地质体界面位置判定,通过多次叠加可以获得有效的反射地震波信号。高分辨震波反射技术中单点自激自收法超前探测较为简便,通过对各单道记录进行信号叠加,形成叠加记录,依据波形相位特征判别前方构造形态和距离、幅值特征判别构造相对大小,预报前方地质特征,通常在地震地质条件适宜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图6-39 巷道掘进迎头超前探测示意图

图6-40 巷道两帮超前探测示意图

对探测前方界面比较宽缓的目的层,可直接沿顶、底板或两帮进行有偏移距剖面测试,通过不同偏移距剖面分析目的层的位置及特征,如图6-41所示。

图6-41 巷道顶底板反射探测示意图

利用震波反射直接探测前方地质异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①穿层巷道中探测强波阻抗差异界面,如在石门中探测前方含水灰岩、煤层、岩墙等的界面。②顺层巷道中探测强波阻抗差异界面,如在煤巷中探测前方断层、断点、构造破碎带、火成岩侵入体等的位置。若巷道煤岩体较为坚硬,采用少量炸药激发高频地震波,其超前探测有效距离可达100m以上。

3.直线型超前探测布置

巷道中可利用的场地条件是掘进工作面后方的两帮和顶、底板等有效接触面,为了现场施工方便,负视速度法、TSP、TGP等方法是利用巷道帮进行检波器和激发孔的布置。这里以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TSP方法最具代表性,其观测系统现场布置相对复杂,通常应在巷道两帮均布置接收器,目的是接收前方不同产状的地质界面的反射波。图6-42为TSP203系统的现场布置示意图,系统主要组成包括记录单元和接收器。其中记录单元能够记录地震信号和质量控制,其基本组成为完成地震信号A/D转换的电子元件和1台便携式电脑。便携式电脑控制记录单元和地震数据记录、储存及进行处理和评估。记录系统有标准的12道输入。用户可以设置4个接收器。记录单元采用最新技术的24位A/D转换器,最小动态范围为120dB,可以获得10~8kHz的频宽。

接收器用于拾取地震信号,安装在一个特殊的套管里。套管与岩石之间采用注水泥或双组份环氧树脂牢固地结合。接收器由极灵敏的三分量地震加速度检波器(XYZ分量)组成,频宽10~5kHz,包含了所需的动态范围,能够将地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每个接收器中,三分量加速度检波器按顺序排列,能确保在三维空间方向范围的全波场记录,所以能分辨不同波的类型,如P波和S波。

图6-42 TSP巷道探测现场布置示意图

接收系统是为适用于各种不同岩石类型而设计的,从软弱的岩层到坚硬的花岗岩。接收器连同套管一起放入直径43mm、深度2m的钻孔中。

对于直线状超前探测系统布置,其总的特点是:①激发点与接收点分布于同一个水平面上;②激发孔或接收孔位于同一帮的一条直线上,且尽量布置在构造出现的一帮,目的是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4.空间型超前探测布置

超前探测中,充分利用巷道条件,结合掘进工作面及两帮布设检波器和激发孔,从而形成空间观测系统,HSP、TRT和TST等方法均属于这类布置,其中TST和TRT是国内外两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超前探测系统。

TST法测试时,在隧洞内掌子面、两侧、上顶和下底面,也可在隧洞外山顶布置。通常隧道内布置12个检波器,每一边布置6个,大约在20m长度范围内,检波器间距为4~5m。洞内观测时检波器埋入岩体1~1.5m,以避免声波和面波干扰。可采用爆炸或锤击激发地震波,爆炸一般4~5炮,爆炸点间距4~5m,每一炮使用炸药量为500~1000g。图6-43为TST现场数据采集布置方式,其解释软件包括地震数据预处理和偏移成像等功能。

TRT方法在观测方式和资料处理方法上与TSP法有很大不同,在观测上,虽然TRT也是利用反射地震波,但它采用的是空间多点接收和激发系统。检波器和激发的炮点呈空间分布,布置在巷道迎头、顶板及两个侧帮上,以充分获得空间波场信息,提高对前方不良地质体的定位精度。在资料处理方法上是通过速度扫描和偏移成像。这种方法对岩体中反射界面位置的确定、岩体波速和工程类别的划分等都有较高的精度。图6-44为TRT法在Uterwald隧道的观测系统布置图,其中A1-A10为接收点位置,且A4、A9在隧道顶上;S1-S6为激发点位置,S1、S2布置在迎头。

图6-43 TST布置形式

现有的空间超前探测系统布置的特点是:规则的空间点位布置,不能结合巷道条件随意布设检波和激发点;为适合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其检波和激发点个数分配各具特色,TST和TRT法具有较大的差异。

图6-44 TRT法观测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