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姜维跟随诸葛亮多年,同生共死,多次共同作战,师生情谊深厚,深得诸葛亮的信赖。加上蒋琬和费祎都是文官出身,两个人尽管政治才能俱佳,却都没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文武皆有所为,且胆识过人的,就只有姜维了。
东汉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等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死的死,伤的伤,老的老,除去五员大将,蜀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而刘禅又尚小,诸葛亮深知目光要放长远,要为蜀国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了,为祖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但是放眼蜀国内外,赵云已老,怕老来糊涂;再看一下朝中的年轻将领,如张苞、关索等人,尽管是一把好手,但是做事尚且年轻气盛,能力又不足,或者身体欠缺。思来想去,也只有姜伟最为合适。姜维这个人,也一直在魏蜀边境担任军事将领,姜维的年龄、智慧在诸葛亮的眼中还是非常满意的。
姜维从小就热爱玄学,立志要建功立业。同时在兴复汉室这一点上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的,两个人成了忘年之交,诸葛亮也将必生所学都教给姜维,多次提拔他,还授予他中军5000精锐虎步军的指挥权,慢慢地,姜维也成了核心主力。
当时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同样出色的的蒋琬和费祎,但是,蒋琬和费祎都是文官出身,两个人虽然同样优秀,但是第一线作战经验匮乏。相比较姜维就略胜一筹了。而且在后多次的生死大战中,姜维一直和他同生共死,多次出兵作战,付出颇多。文武兼备的他,在战术规模上比常人想得更加长远,跟随自己多年,两人的师生情谊自然是深厚的。
蜀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假如看人不准,一失足成千古恨,怕是一辈子的心血都毁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死不瞑目啊。想必这也是为何最终诸葛亮重用姜维的原因吧。
姜维是文武全才一名将领,诸葛亮费尽千辛万苦,多次劝降才得到的一员大将,魏延是一名武将,但脑后有反骨,不得诸葛亮喜欢,费祎是文人,没有领过兵打过仗,诸葛亮又传授姜维兵法,深得要领,所以被选为接班人的
因为在当时的蜀汉来说,诸葛亮并没有其他的选择,除了姜维,没有人能够完成刘备的心愿,哪怕是瘸子里选将军,他也只能选姜维。
考虑一个人的才能不能从某一个方面,要全面的考察,需要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天才,而且对国家的忠诚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本来就没有多少,所以说不好选的,只有瘸子里面挑将军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领过兵打过仗,诸葛亮又传授姜维兵法,深得要领,所以被选为接班人的所以说不好选的,只有瘸子里面挑将军了,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