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制度有发生什么变化

2025-03-31 23:38: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明朝开始科举只考八股文,限定了答题模式,僵化了人的思想.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回答2: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所以八股文让很多人读死书,思想没有那么开阔了,实际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是从宋朝开始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