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长期施用酸性肥料或碱性物质会引起土壤PH的变化,降低土壤肥力,减少作物的产量。土壤受铜、镍、钴、锰、锌、砷等元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障碍;而受镉、汞、铅等元素的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长发育障碍,但它们能在植物可食部位蓄积。用含锌污水灌溉农田,会对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造成小麦出苗不齐、分蘖少、植株矮小、叶片发生萎黄。当土壤中含砷量较高时,会阻碍树木的生长,使树木提早落叶、果实萎缩、减产。土壤中存在过量的铜,也能严重地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当小麦和大豆遭受镉的毒害时,其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
有机毒物的影响
利用未经处理的含油、酚等有机毒物的污水灌溉农田,会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上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北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紧张,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积的采纳推广,这对促进当地的农业粮食生产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水灌溉,土壤作物系统的污染逐渐暴露出来。例如,用未经处理的炼油厂废水灌溉,结果水稻严重矮化。初期症状是叶片披散下垂,叶尖变红;中期症状是抽穗后不能开花受粉,形成空壳,或者根本不抽穗;正常成熟期后仍在继续无效分蘖。植物生长状况同土壤受有机毒物污染程度有关。
土壤生物污染的影响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对人体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污物。
一些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例如,某些植物致病细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等百余种茄科植物的青枯病,能引起果树的细菌性溃疡和根癌病。某些致病真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大白菜、油菜、芥菜、萝卜、甘蓝、荠菜等100多种蔬菜的根肿病,引起茄子、棉花、黄瓜、西瓜等多种植物的枯萎病,以及小麦、大麦、燕麦、高粱、玉米、谷子的黑穗病等。此外,甘薯茎线虫,黄麻、花生、烟草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马铃薯线虫等都能经土壤侵入植物根部引起线虫病。
一、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通常来说取决于太阳辐射及地热,一般来说越往上,土温随气候变化越明显,越往下越趋于稳定,土壤温度对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资料显示土壤温度的适宜程度与根系生长高峰是相吻合的,不适宜的土温会影响根系生长,以葡萄为例当土温超过25 ℃后,葡萄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超过28℃停止生长,并随着温度的持续不断升高迅速木栓化或死亡;当土温低于10℃时,葡萄根系会停止生长,在-4℃以下时发生冻害,因此广大种植户要注意土温。
聚无霸矿源黄腐酸钾
土壤温度除影响根系生长外,还会对土壤的性状结构和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产生影响。土壤温度较高,可使微生物繁殖活动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果树根部的营养吸收。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微生物活动就会减弱,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养分释放能力减弱,影响果树根部的营养吸收。
二、土壤水分
由于果树的主要水分供给来源于土壤水分,因此营养成分都是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果树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类型较多,如束缚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果树根部能够有效吸收的水分就是毛细管水。
土壤的含水量对果树在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对含水量的要求控制在60~80%左右,土壤的含水量过低,果树的根部就吸收不到水分,导致果树缺水,当土壤中的水分继续下降时,果树植株就会出现萎蔫现象,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严重影响果树的栽培生长。
如果土壤中的水分持续减少,会使果树根部向外渗水,导致果树的枝叶变黄,使果实不能生长,严重的还会导致果树死亡。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过多,会影响果树根部透气性,导致微生物的活动受限,没有充足的营养供养,严重的还会导致果树长期缺氧,使根部生长不良。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状各具特色。土壤在地球表面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它提供陆生植物的营养和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植物-动物系统,在人类生活中是太阳能输送的主要媒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系统(主要是植物)进行着全球性的能量、物质循环和转化。土壤具有天然肥力和生长植物物质的能力,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肥力能保证人类获得必要的粮食和原料,因此,土壤与人类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土壤组成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按照容积计,典型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约占总容积的50%,其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液相和气相共同存在于固相物质之间的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空隙中,各占土壤总容积的20%~30%,总和约占50%,但气相和液相物质处于彼此消长状态,消长幅度在15%~35%。按质量计,矿物质占同相物质的90%~95%,有机质约占1%~10%[2]。
土壤特性
土壤特性是从几个方面体现的,包括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等。
物理特性
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剖面构型和质地构型)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孔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这些物理条件与特性,决定了土壤圈的物理运动过程和物理性状,如土壤水分运动与水分状况、能量运动与温热状况和土壤空气运动与空气状况等,并影响着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对维持、调节和控制地表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大作用。
简介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状各具特色。土壤在地球表面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它提供陆生植物的营养和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植物-动物系统,在人类生活中是太阳能输送的主要媒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系统(主要是植物)进行着全球性的能量、物质循环和转化。土壤具有天然肥力和生长植物物质的能力,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肥力能保证人类获得必要的粮食和原料,因此,土壤与人类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土壤组成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按照容积计,典型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约占总容积的50%,其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液相和气相共同存在于固相物质之间的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空隙中,各占土壤总容积的20%~30%,总和约占50%,但气相和液相物质处于彼此消长状态,消长幅度在15%~35%。按质量计,矿物质占同相物质的90%~95%,有机质约占1%~10%[2]。
土壤特性
土壤特性是从几个方面体现的,包括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等。
物理特性
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剖面构型和质地构型)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孔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这些物理条件与特性,决定了土壤圈的物理运动过程和物理性状,如土壤水分运动与水分状况、能量运动与温热状况和土壤空气运动与空气状况等,并影响着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对维持、调节和控制地表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大作用
土壤环境会影响农村生活的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