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025-02-25 17:00: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专业选择是填报志愿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志愿专业对能否录取也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考生的志愿院校选得比较适当,已经被高校调档,但在志愿专业范围内他的总分(或相关科目成绩或其他条件)不如别人,也还是不能被录取,将遭遇退档而落选。另一方面,专业对一个人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对长远发展乃至人生道路,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错专业入错行对任何人都是极可怕的事情。又有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草鞋不可做箩筐。一个内秀于中却拙于言谈交际的人,如果从事推销专业,可能会非常痛苦,再怎么努力也难有大的作为。而如果让他去从事研究或者创作,则可能大获成功。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在念中学的时候勤奋刻苦,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优异,被保送进了台南的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在上了一年大学之后,他发现物理学上的广阔天地经常令他心旷神怡,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产生了转入物理学系的念头。他父亲知道这个想法后也很支持。于是,一个对世界物理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生产了:丁肇中正式转到物理学专业,不久又前往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的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的工作,终于为人类首次发现了丁粒子,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近年来一部分高校在招生时不再直接分专业(在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完成公共课程学习之后再定专业),但多数高校仍是按老办法招生的。尽管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将来就业、深造(如读研等)的取向,但所修专业基础总是这方面的重要参照。一个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去应聘会计类职业岗位,很难设想他会获得成功。所以,专业选择在填报志愿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时选择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参照系。通常的参照是,主观标准即自己想学什么专业,现实客观标准即从家庭和社会环境条件考虑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其实这两个标准可能常常有不够合理的地方。有时,学生心里想学某个专业,可能只是一种并不准确的先验的意识,这个专业与他的内在秉赋并不相合。而单纯从家庭职业渊源、就业方便性如子承(沿)父业等等考虑出发,来要求孩子选择指定的专业,也很可能并非他的所长与所愿。还有很多人是简单地凭高考成绩、平时印象来选择专业,这样产生的误差就更大了。在因为志愿不合理而落选的考生中,有不少就是专业选择失误导致整个志愿落空的。 诚然,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兴趣所向、秉赋所长的专业或职业,才会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但扬自己之所长、用人之所长,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选择专业应当尽可能做到个人因素与一定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既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性情秉赋等内在因素之间和关系,又处理好个人内在因素与社会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与相应的秉赋相配合。内因固然是发展变化的根据,但没有外部客观条件的配合,也还是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如果既有兴趣又有适合的身体条件,但社会条件不具备,他也当不成飞行员。 下面结合考生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谈谈专业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一、与专业选择相关的个人因素 这里所说的个人因素,主要指考生的兴趣与秉赋,包括兴趣爱好、性向特长、性格气质等等,是以先天所赋与后天养成相结合,而以先天为基础的。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天生一半,地造一半。其中与专业选择密切相关的有: 1.个人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态度。在兴趣的背后存在着所谓的欲求或冲动,兴趣与行为一致时,便成为促进行为的一种动力,就能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增强记忆效果等等,并能积极地观察、感知事物,不懈地思考、探索。人们有共同的兴趣,但每个人的兴趣又是有差异的,这正是人们用作升学、就业的依据之一。但兴趣不是决定专业方向的唯一因素,也不是主要因素。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对选择专业来说,没有兴趣肯定不行,仅有兴趣也是肯定不成的。例如,一个对航空航天兴趣甚浓的学生,如果体质不够条件,就不可能以飞行为专业。 2.能力秉赋。……(未完,完整内容请查阅文章出处) 文章出处: http://www.xxedu.cn/detailnews.asp?infoid=3475&classid=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