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意思应当很明显,“大陆”者,不同于港澳台也。那就是新中国建立后了。
但是要评价李自成,先要回溯到郭沫若1944年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的《甲申三百年祭》。彼时,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没那么服膺,他的观点不那么唯物主义。李自成从农民熬成“闯王”,其个人能力当然卓绝,而且内忧外患的明朝政府也不得人心,李自成起义当然是顺天而行,所到之处,攻城拔寨、摧枯拉朽。直到后来,他带领大军,攻入北京,成立了大顺国,当上皇帝。但是,他的战略有问题,那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这一点连张献忠都比不上。而且,他的部队觉悟和纪律太差,搞得京城官场民间乌烟瘴气。比如,纵容部下抢掠明朝大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并掳掠其家小,让后者寒心。之后,吴三桂投书多尔衮,请满清入关,并自为先锋杀向北京,在两面夹击下,大顺只能重新全国流亡,成为流寇,最后李也不知所终!此文中,郭沫若一方面肯定李自成的能力,同时也批判其错误,具有唯物辩证法的观念。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此,郭沫若的观点被毛定了基调,那就是:李自成是我们阵营的人,他的优点要吸取并发扬光大,而缺点就要诫掉,以争取更大的胜利!以此基调下,大陆的史学界都强调农民起义的正面性,不写其负面的影响。有避讳之嫌疑,离史家求真的精神相去甚远。
后来,作家姚雪垠创作了长篇小说《李自成》,也是主要塑造其神武,略写其暴虐、荒淫,一脉相承。
七八十年代,兰州大学专治经济制度史的漆侠教授,从经济制度方面入手,揭示农民起义巨大的破坏性。对黄巢、张献忠之流的评价很低。对李自成也没有多少好话,李自成号称流寇,那就是根本不把粮草筹集地当成自家财产,没有力量的时候如此,成就大势的时候依然如故,那谁还跟着你呢!谁都不傻,崽卖爷田心不疼,这样的人,破坏性有余,建设性不足。他领导下的农民军,也不可能比朱元璋更先进,更比不上洪秀全了。
漆侠是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导师,秦晖号称中国史学界著名的自由派学者。他的观点,可以参考《问题与主义》。既继承了他老师的觉醒,也和国际上的观点接轨。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真相出发。
当时明月的网文名著《明朝那些事儿》,也提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应该代表了比较新的史学界观点。楼主也可以看一看,很有意思,不枯不燥,有滋有味哦。
李自成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如果不是这个垃圾,如果不是他连连反叛,如果不是他坑杀20万关中精锐,最起码不会有辫子王朝的诞生,他的一切都是为自己,有破坏而没有一点建设,不折不扣的流寇,真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祸害人的基础上的,造成中华民族近700年的痛苦,亿万民众的悲惨根源!!
意识形态的主导,建国时,相似的经历对李的评价很高,出了一系列李的书,后来,稳定了,怕再重蹈覆辙,风向就变了 !
先是尊敬,后来认为李自成太没王者风范,把18年当18天看
历史就是个玩偶
有价值的时候拿来用下 没价值的时候就丢在一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