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人体有调节功能。
通常情况下,人为了保持自身的恒温,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余热必然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和外界的温度达到平衡。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了,汗液蒸发的散热将逐渐增加。
扩展资料:
影响体感温度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地表面性质的不同,周围的温度也不同。空气温度为37℃-38℃时,地表温度一般可达60℃-70℃。如果此时站在水泥地、柏油路上,就有超过40℃以上的感觉。这是因为地表温度高、传热快所导致的感觉。
再加上太阳直接辐射、城市"热岛效应"等影响,都会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人们自然就有气温超过40℃的感觉,而站在草坪上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人的"体感温度"还会因肤色、年龄的不同而有异。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强,"体感温度"较肤色浅的人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体感温度”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外界的环境千差万别,人的感觉很难屏蔽外界的干扰。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可以认为“体感温度”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但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自然有别。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对湿度,因此体感温度就是“掺了水分”的温度。 根据美国炎热指数的标准,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
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
1. 反应时间因素: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2. 风力因素:有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
3. 客观原因:如上文提到的湿度因素等,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4. 心理因素: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