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土壤的改良,主要是建立在人们对土壤的充分认识上。
古代先民不仅认识到了植物对土地的依赖性,地力与作物生长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了土壤是可以改良的。
古代土壤改良主要针对盐碱地和冷浸田进行改良,并且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很多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她放眼四望,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女娲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捏着捏着,就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自己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但性别却有些差别,有男有女。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
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她造出的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
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如果将女娲抟土造人看作人类对土壤的认知,应该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女娲假如不知道土壤有这个特性,也就谈不上新的创造,而这一点恰恰契合了人类最初对土壤的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