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和患儿的本身情况和教学强度有关。
贴一些课程相关内容吧,希望有帮助。
语言认知课分为两个模块---构音训练和认知技能提升训练。帮助在智能、发音、语言表达、语言的理解及逻辑应用能力方面偏离正常,且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单纯性、伴随性的语言障碍儿童。提高认知、沟通、情感、自主交往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目的。
构音训练客观真实评估儿童的语言能力,制定针对性强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建立儿童阶段训练内容档案,完善不同类别的课程衔接,形成阶梯式教学模式。强调发音器官练习、构音部分练习、单音刺激、物名发音练习、读字练习、朗读练习,改善发音方法的辅导、呼吸锻炼、发音方法练习、会话练习等言语治疗的综合运用内容。特别注意观察非语言的沟通信息,正确引导儿童使用肢体语言和手势语言等多种沟通方式,以达到有效表达自己需要的目的。从简单开始,按照字→词→句→语段的顺序,循序渐进,教儿童学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最终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已掌握的、有自我想法的语言,建立顺畅的社交沟通。
认知技能提升训练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其发展现状及康复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充分分析能力的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特殊儿童在感知觉、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五个领域中,积累经验、整合信息,掌握社会技能。
1.提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注意、反应、辨别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以及工具使用的能力。
3.提高语言与沟通前能力、语言模仿、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非语言沟通能力、分辨声音、语音模仿、名称指令、指认、动作指令、理解形容词的含义、理解事物关系、表达要求与回答问题、说短语、说句子、主动提问、复述与主动描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提高经验与表征、因果关系、概念中简单推理、分类、配对、排序以及时间概念、空间概念、颜色概念、数前概念和数概念等方面的能力。
5提高社交前基本能力、社交技巧与社交礼仪中非口语能力、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控制自己、与照顾者的互动、与陌生人互动、近距离打招呼、远距离打招呼、自我介绍、近距离的告别、电话告别、表示感谢、表示抱歉与表示称赞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程度好一些的孩子3个月左右,如果伴随智力方面的迟缓是在6个月左右。
当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对整个语言发育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早期有迟迟不开口说话的表现,首先要考虑的是病理因素,因为很多病理因素是比较隐藏的,如果可以排除病理因素,将是家长可以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不要因为孩子听不懂就不和孩子说话了。
家长之间的对话也很重要,虽然语言发育早期的孩子还不能形成明确的记忆,但却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甚至这种情绪可能“保存”在潜意识中,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小,家长之间就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孩子甚至可能因此害怕说话,当然更不能对孩子表现过于激动的情绪,实际上微笑也是一种语言,更有利于孩子产生模仿发音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