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主要断裂带展布关系的概述

2025-04-24 09:17: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中国构造体系的主要构造带与地震震中分布关系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获得如下认识(表6-5):

(1)天山-阴山纬向带、昆仑-秦岭纬向带与中部经向带,共同控制和划分中国的地震分区、分带。

首先,以中国中部南北向(经向)地震密集带为界,大陆可以划分东部、西部两个地震域,海域属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带,情况特殊,可单独划为宏伟的我国台湾-日本地震高度密集带。

其次,考虑到控震构造体系的展布、地震震源的深度、时序发展特征,以及地区性规律等,对中国东西两个地震域可以分区如下(表6-5):

大陆东部地震域大致以天山-阴山纬向带、昆仑-秦岭纬向带为界,分为:东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

大陆西部地震域大致分为:西北地震区、西南地震区。

(2)据中国地震主要时序发展变化,表明构造体系控震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表6-3、表6-4、图6-15和图6-16,表明中国地震具有300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处在大陆西部与台湾岛弧地震活动高潮,而大陆东部及其华北震区,则处在第四地震活跃期之后的第四平静期(尚未结束)。

表6-5 中国构造带与地震分区分带关系

从构造体系及其地震分布的时序关系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历史地震(公元前1831~19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以及中部南北向地震带附近,前者主要受祁吕系、新华夏系控制,后者则主要受中部纬向构造带控制,还有部分受青藏反“S”型旋卷系控制。近代地震(1900年以来)主要受中国大陆西部诸构造体系控制,大陆东部地震相对较稀,自邢台-唐山地震幕受新华夏系控制活动以后,已经进入地震活动平静期30多年了。

2)中国东部海域、我国台湾、日本属于特殊地震活动带,近代地震活动频繁、剧烈,并常有中、深地震发生,伴有现代火山活动,是受东亚新华夏系岛弧台湾-日本构造带控制。

3)通过前述四幅地震时序变化对比图(图6-15~图6-18),可以看出控震构造体系活动的时序变化关系,也可以大致看出它们的活动变化特征及发展顺序。

4)应该特别指出:中国的地震分区、分带,是以构造体系中的纬向、经向构造带为基础,以各种地震活动断裂带的控制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属于趋势性划分,局部边界附近,经常见到“出界”现象,例如:青藏反“S”型旋卷系局部穿过中部南北向地震带;同样大陆东部的新华夏系、华夏系也同样穿入南北向地震带等,从地震时序与控震发展演化关系,也可以看出构造体系发震的先后顺序。这些均一致表明,构造体系控制地震的空间展布,并且在时间发展演化进程中,均受到构造体系及其构造断裂带的控制,这些基本规律对预测预报地震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也是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