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的陵墓建造限入一种死循环,一边努力修建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实力,另一边修得越好,越逃不掉被盗墓的命运,清朝由于离近代社会较近,所遭遇的盗墓破坏最为严重,1928年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炸开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而康熙景陵仅地面建筑遭到破坏,其地宫顺利躲过一劫,然而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劫难在等着康熙的景陵。
1945年秋冬时节,绿林惯匪王绍义、冀东15军分区敌工部长张尽忠、蓟遵兴联合县八区区长介儒等人组织千人团伙,对清东陵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拉网式盗墓,康熙陵墓是这次盗墓活动中破坏和损失最严重的,封闭了200多年的地宫入口被炸药打开。
康熙景陵地宫自1723年封闭以后,第一次重见天日,这一开就是7年之久,在这期间康熙地宫被灌入了大量的雨水,成为了积水达2-3米深的大型水洞。外界人们一直好奇景陵地宫到底长什么样,多次呼吁对康熙景陵进行抢救式发掘,但是都被拒绝。越是不知道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人们好奇?
真康熙的地宫到底真实样貌如何,至今也没有确切的图像,但是根据考古专家推测,康熙地宫与乾清朝帝王陵地宫结构相似,都是传统的拱券石质结构,有一条通往地宫的墓道,四道石门及九道堂券,结构呈主字形,九券分别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最后的金券是停放皇帝棺椁的地方,其平面结构呈“主”字形。但真实的康熙地宫是否真如此,除非打开它,否则永远难以确认。
清代皇帝的地宫形制基本一致,就目前开放的乾隆裕陵、光绪崇陵就可以推测出康熙景陵地宫也应该如此。
康熙景陵有许多清代帝王陵墓的首创,比如不火化,直接葬入棺椁、皇后下葬后不关地宫石门,所以景陵地宫还是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的,但是发掘陵墓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所以景陵真实面纱,只能永远埋葬于地下了。
网上有一张康熙景陵地宫石门被水淹没的照片流传甚广,但是其实1952年,文物工作人员进入地宫查看时,根本没有带相机,据徐广源老师回忆,下地宫的工作人员当时一人配有一把手枪,主要是为了预防动物、坏人的伤害,但是下去后由于水位太深,而退了出来 ,所以那张关于康熙地宫石门的照片,应该属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