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经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敕建五龙词。到唐末,武当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时,皇室封号武当山真武神。到明代,武当山被封为「太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成为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一处道场。
武当山山上众多的道教古建筑始建於唐,宋、元两代继续扩展。明代是武当山建筑的鼎盛时期。明永乐年间,「北修故宫,南建武当」。明成祖大修武当山,耗资数以百万计,日役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4年,建成9宫8观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体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山间道观总数曾达2万余间。部分珍贵宫殿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目前现存古建筑53处,建筑遗址9处,另有文物7400余件。
1994年武当山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道乐还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
看这个会更清楚:
唐朝
武当派,建立于明朝,明朝崇拜道教武当派,最大的神是玄武大帝.
明朝朱棣曾经许诺建立武当派,并推举张三丰做教主,遭到张三丰的拒绝.
所以张三丰,跟武当,没太大关系
激励理论
早期激励理论
1、 需要层次理论
2、 X,Y,超Y 理论
X理论: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且懒惰,必须通过强制和惩罚、监督才能好好工作(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Y理论:视工作如休息和娱乐般正常,愿意承担责任,能够实施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
超Y理论:视工作性质和成员素质来决定
3、 激励——保健理论:保健因素是消除员工不满意的因素
当前激励理论
1、 三种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达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 喜欢独立负责,信息反馈和中度风险
权力需要: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 竞争性和地位取向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渴望友谊和认同,喜欢合作
2、 目标设定理论
具有一定难度且具体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比容易的目标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3、 强化理论
强调奖励管理模式,认为积极强化导致了理想行为的发生。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而目标设定理论认为激励源自个人内在目标。
奖励——惩罚——忽视:对有害的或自利的行为要惩罚,但要警惕,惩罚会埋下对抗的种子;对无聊或其他故意引人注意的行为可忽视。
爱——恨——遗忘:爱和恨都是容易让人疲惫的感情,我们往往以为会爱恨一辈子,但那通常只是一时难以压制的情绪。
4、公平理论
个体总是将自己的收入所得比与相关他人进行比较。 如他人,制度和自我
当个体感到不公平时,通常会1、曲解2、改变他人3、改变自己4、另选参照5、辞职
5、期望理论
当个人预期到某一行为能为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其是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关键是努力与绩效关系,绩效与奖赏关系,奖赏与个人目标关系
领导特质理论
孤立地看待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特征差异的理论。
六项特质:进取心,领导意愿,诚实与正直,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知识
领导特质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行为理论
密歇根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
管理方格理论的:贫乏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型,团队型
领导权变理论
1、 菲德勒权变模型:将领导效果作为个性特点和情境的函数进行预测
最难共事者问卷,测出领导风格是任务还是关系导向,是被员工接受喜欢还是畏惧排斥
情景权变因素: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结论:在非常有利和不利的情境下,任务取向的领导者效果更好。
2、 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一种集中于追随者的成熟程度的权变理论
成熟度: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分为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成熟:善意,有能力,有责任心,有风度,圆通圆润
世故:贫乏,迟钝消极,顺从命运;自私势利 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
领导风格分为: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领袖魅力理论:当领导者奉行某种行为准则时,表现出的非凡的领导能力迫使追随者做出崇高贡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