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25-04-15 11:55: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分月饼,请大家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我接着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这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于是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超市,出示一些商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重视课堂的有效评价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的课堂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评价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

回答2: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主动性;主体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一个“讲”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竭力讲正确、讲清楚和讲完整.课堂45分钟基本上是“满堂灌”,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学”,他们似乎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要向“容器”里“灌”知识就行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扼杀了,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1.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
被动地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也缺乏主动性,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2.架设认知的桥梁,促进学生知识的正确迁移
知识的正迁移指的是学习活动中,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积极的影响。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同
化”和“顺应”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要检索自己认
知结构中与新信息
(
知识
)
有关的信息
(
知识
)
,使新知识在他们已有
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固着点”进而达到“同化”新知识建立
起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
生充分挖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可以利用的相关信息
(
知识
)
,而且
要努力提高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对新信息
(
知识
)
的吸附、摄取和包容
功能的有关信息
(
知识
)
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从而“激活”学生认知
结构中的“固着点”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
培养学生的数学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
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
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
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对学生每堂课的
作业批改通常是用这样方式进行的:学生做
--
教师批改
--
第二次课
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可是我们会发现,解答
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
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
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数学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
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资料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064e3d04b52acfc789ebc98b.html

回答3:

可以适当的缓解气氛 例如 来个小玩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