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啥能成为千古名帖?

2025-02-25 02:20: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初看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第一感觉就是很潦草,其中涂改多处,怎么看也不像是天下第二行书的模样。

感觉是颜真卿随手拿了一支用秃了的毛笔(没有尖锋那种),墨汁里水分也不足,写出的书法线条都是干枯的,仿佛硬生生干拉出来的。


祭侄文稿局部,确实很潦草

潦草成这样,祭侄文稿的书法价值还这样高?就因为它是颜真卿写的?

我们知道《祭侄文稿》的书法价值是,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个层次的——《兰亭序》第一,它第二。

如果你的书法作品潦草成这样,估计老师早让你出去罚站去了。《祭侄文稿》潦草成这样,却成了天下第二大行书,就因为它是颜真卿写的?

其实你还是没弄懂书法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这句话揭示出书法的真正价值。书法的真正价值是神采,而不是字形。



换句话说,真正的书法我们欣赏的是它的神采,而不是字形。书法写的什么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神采。有神采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

书法怎么才会有神采?

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书法艺术的最高价值是用来表达的内心的,反过来讲能表达内心的书法才是有价值的,能表达内心的书法才会有神采。

神采这一点我们从看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可以深深体会到。

干枯的笔墨,毛拉拉的线条,秃了毛的旧笔,颜真卿如同用钝刀一样在纸上刻字。那种感觉让人感到难受,有一种愤怒的情绪夹杂其中。


线条干枯,体会颜真卿悲愤的心情

这正是颜真卿当时写《祭侄文稿》是的内心世界——侄子颜季明被叛军杀害,颜真卿只找回他的头颅,悲愤之际写下此文。写枯了笔,也不停笔,硬生生用笔锋干擦线条,这种感觉让人难受。

这就是《祭侄文稿》的神采,你不必看懂颜真卿写了什么内容,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的内心世界。自然而然这也是为什么如此潦草的祭侄文稿,依然有如此高的书法价值的原因所在。

结束语:

书法和写字不一样。书法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的,人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甚至可以不必看懂内容写的什么。

用张怀瓘的话说,书法只要“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就行。而写字更注重实用性,表不表达心情无所谓,你只要能让人看明白就行。

而神采的表达,是建立在娴熟的笔法之上的,达到忘笔的状态,神采才会表达出来。离开了这个基础,你表达的是情绪,而不是内心。

回答2: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的巅峰之作,他的书法不同于王羲之的秀美端庄,他的看似凌乱潦草中透露着刚劲壮美,这跟颜真卿生活的时代和他平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颜真卿在写《祭侄文稿》的时候是在安史之乱,他独自带兵收复常山之后,急忙赶去寻找浴血奋战的颜氏一族,结果只找到了自己侄儿的头颅,可以想象得到颜真卿当时的心情,在痛苦和愤懑之间提笔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里面夹杂了颜真卿很多复杂的情绪。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一传世之作,被众人称为千古名帖,但是我们可以看见,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中涂涂改改很多,而且字迹潦草,为什么会被大家传颂至今呢。其实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发现也有涂改的痕迹,原因是这是他们的即兴之作,所以才具有代表性。


颜真卿生活的唐朝正好赶上了战乱的时候,安史之乱,历史上十分著名,而颜真卿一家人都有满腔的爱国情怀,他们为了报效国家,带兵投入到战争之中,当时的颜真卿也是其中的一员。满腔的报国热情致使本是个文人的颜真卿不得不拿起大刀长矛,奋起战斗。当时颜氏一族死伤惨重,情况非常惨烈,颜真卿在收复常山之后带兵去寻找自己的亲人们,他本来心中是存有希望的,但是无奈只找到了自己侄儿的头颅。


可以想象得到颜真卿当时看见侄儿头颅的时候的心情,他肯定是伤心透了,在这样愤懑的时刻,他提笔写下了《祭侄文稿》。文章中很多涂改的痕迹,可以看出颜真卿在写文的时候心中的悲伤和踌躇,文章中还注入了他的豪情壮志,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帖。

回答3: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悲恸之下所作的,其中技法熟练,感情真挚,达到了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即心手合一,其意义重大,因此能成为千古名帖。

1.《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时期,贪得无厌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起军叛变,意图称霸称王,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邀请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一起抵抗叛军,并且发兵征讨。等到第二年初,史思明就率军攻破了常山,除了带兵在外的长子颜泉明,常山颜家上上下下三十余口人被尽数斩杀,颜杲卿被俘虏,后被叛军凌迟,他的小儿子颜季明身首异处。

颜真卿听说堂兄一家覆灭,立刻派颜泉明去寻找颜家人的遗体,最终只找到颜杲卿的部分尸骨和颜季明的脑袋,见到家人遗体的颜真卿悲痛欲绝。颜季明年少就很有才气,被颜氏家族寄予厚望,颜真卿同他关系十分亲近,一朝看见侄子尸骨不全,于心情激荡之中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2.《祭侄文稿》的意义

《祭侄文稿》篇幅不长,开篇先写颜季明的形象是如何的美好,口吻平和,等写到后面季明之死,心情也越发激动,于是在纸上写了又圈,圈了又改,写到最后,心中的悲痛几乎使他写不下去。与其说《祭侄文稿》是一幅书法作品,不如说是一份情绪震荡之时随手写下的一份草稿。


正因为是草稿,所以每一个字都写得又急又快,不假思索,所以不会顾及到自己的笔画工不工整,才能无所顾忌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字随心动,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在书法之中,直抒胸臆是很难以做到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