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025-04-24 07:48: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刘秀是为彪炳青史的光武帝。后下令迁都洛阳,随后开展了一系列东征西讨,目的是削平四方,击灭拥兵自重的各股割据势力。光武的直接军事指挥和遥控军事指挥才能不仅是在两汉二十多位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其他开国马上皇帝中也是上乘的,和以武功著称的唐宗宋祖相比丝毫不逊色。

东汉建立后,光武一反汉高强硬的做法,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保全首领的做法。在历史上,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等等,共患难易,享富贵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成立自己的帝国之后,就开始残杀功臣。汉光武帝刘秀,是难得与开国功臣相处得非常融洽的皇帝。

这样一位好皇帝,又是好老公的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推测由于是王莽时代造反的势力少,王莽政权很快就覆灭战争较少,历史上对汉光武帝一段时间的演义也不多。

再一点就是,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不很突出,虽然有“光武中兴”,但是先辈的光环实在是太大,导致后人都不怎么注意到汉光武帝,还有就是刘秀本人也是个很低调的皇帝,也是从古至今学历最高的皇帝,他本人觉得名利什么的都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天下安定就可以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在建都何处问题上倍受困惑,起初定都洛阳,然因其谋士张良言尽关中百般之好,以及当时为加强关中的统治,汉朝最终帝都于长安,而洛阳则作为“东都”,直至王莽篡位,我们称其为西汉。

在西汉王朝刘秀则在宛城为光复汉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政权,之后力争群雄最终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再次统一华夏,再次建立汉朝,而此时之汉,则被后人称之为东汉,然东汉之得名,乃是因其定都洛阳,因洛阳地处长安之东,遂被后人称之为东汉,而汉光武帝刘秀为何弃长安而都洛阳?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长安地区历史上呈周期性繁荣,西周时定都长安,秦、西汉、西晋、隋、唐也都定都长安,可以看出,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并利用八百里秦川的沃土滋润、壮大着自己的国力。但是它们在使关中一带繁荣兴盛的同时,也把这一地区的地力耗尽了,(如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多次“就食洛阳”)继之而起的王朝如继续定都与此,则发挥的余地甚小。另外一个原因是王朝末期的动乱对长安地区的破坏。王莽统治时期,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已丧失了继续为都的条件。

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他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企图。同时,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汉王朝天下未定,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同匈奴对抗,“退避三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看,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涧几条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有崤坂,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按张华的说法,洛阳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调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洛阳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另外,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围水路发达,漕运便利,可以很好地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使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下,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