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上的反映论和先验论?

2025-04-30 16:50: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先验论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和19世纪40年代。先验论是一场出现在美国的年轻知识分子中的运动,这场运动强调了人的善良品质、创造力、以及自我发展的潜力。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被认为是先验论的领导者。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其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Theory of Reflection)是指思维反映存在的理论。认识者通过对实在物的直接的感性直观认知到存在的东西。反映论和认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并不等同。认识论是反映论的高级形态,只有人才有认识,特指人的反映,而不是讲动物的或其他更低级的反映。

扩展资料

先验哲学的活动方式

哲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就是论证。它总是通过论证获得结论,然后通过这些结论去产生“影响”。而对于哲学活动本身的逻辑分析,其要点也正是在于去分析论证活动所得到的结果是如何作为哲学话语而发生作用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对于哲学活动本身的逻辑分析成为哲学史分析的一个趁手的工具。

事实上,正是通过这一方法,赵汀阳才在他的论文中把希腊哲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之间的差别,说成是“确定知识基础”的方法上的不同。这个一般结论当然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从那种对于哲学活动本身进行逻辑分析的观点来说,这个结论又不太充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反应论

百度百科  先验论

回答2:

反映论,是确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或不正确的反映)的认识论学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庸俗唯物论除外)的共同主张。反映论同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可分割地相联系,因为只有反映论才能表达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确认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并反映客观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反映论这一术语是由列宁最终确立和使用的,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理论,即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反映论的原则坚持和体现的是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它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认识路线相对立。并且,由于反映论的原则坚持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因此,反映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反映论由此又同不可知论相对立。 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们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社会性,它们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反映)过程的能动性和辩证性的特征,把认识看作是类似镜子映物那样的反映,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中得到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物质的反映论,即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把辩证法应用其中的反映论,使反映的观点和能动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内在的、有机的统一,从而使反映论发展到了科学的、高级的阶段。先验论,是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先验论是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是错误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先验论者是柏拉图和康德。前者认为在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的、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无法通过经验把握它;后者则认为人具有一种先验的认识形式,这些形式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并使一切经验和经验认识成为可能。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也是先验论观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