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1 地块基本地质特征简介
(1)扬子地块:扬子地块展布于中国哀牢山深变质带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图区内可见到的主要为地块西南部,该地块西南缘与兰坪—思茅地块以哀牢山缝合带为界,南与华南地块以师宗—弥勒断裂带为界,西北与松潘—甘孜地块以玉龙—龙门山断裂为界。
区域上由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和震旦系及以上盖层组成。区内发育康滇地轴(黄汲清,1945)、大红山群等基底岩系。下震旦统磨拉石建造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界(昆阳群等)之上。该不整合面代表了晋宁运动(约900Ma)这一区域性事件。盖层记录始于震旦系(新元古界),早古生代为连续的盖层沉积,晚古生代二叠纪产生了峨眉山溢流玄武建造,该套玄武岩跨越了哀牢山剪切带,如在其南侧金平县一带也有发育,因此哀牢山群也是扬子地块基底之一。因而地块边界并非活动的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构造体系,而是哀牢山南侧发育的哀牢山—马江残留蛇绿岩带。
中生代上三叠统以上的红色砂砾岩层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始新统下部为不整合面,始新统以上发育湖盆相与河流相碎屑岩层。第四系以来表现为河湖相沉积及洞穴堆积。
(2)华南地块:华南地块夹于扬子地块与南海—印支地块之间,是卷入基底微陆块的扬子地块东南缘裂谷型加里东期活动带,其上有钦州海西期褶皱带叠加,晚古生代大部分地区为稳定的活动陆棚海建造(王鸿祯等,1982)。红河以北地区发育有下古生界沉积,早古生代晚期发生强烈褶皱并区域变质,变质年龄为361~401Ma,花岗岩体的侵位同位素年龄为385~480Ma,该期褶皱被称为广西运动。此时,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焊接”到一起,共同进入相对稳定演化时期。华南地块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具有相似的沉积地层,只是残缺不全;燕山—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北东向多字型构造发育,褶皱主要定型于燕山期,断裂则受到喜马拉雅期改造和加强(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
图幅之内,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界线,位于贵州东南部铜仁—凯里、贵州南部册亨、贵州西部威宁—六盘水和云南东南部师宗—弥勒一带。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在贵州东南部,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宽约数十千米,沿铜仁—凯里一线近平行发育大型断裂组,呈北东向,其形成稳定地块时间大致在晚寒武世晚期,过渡带较扬子地块形成时间为晚,较华南地块为早。
(3)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Songpan Ganzi)地块,即松潘—甘孜构造带(陈炳蔚等,2000)或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主要位于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北部,区域上呈倒三角形。地块北、西和南东分别以玛沁—略阳断裂、金沙江断裂和玉龙—龙门山断裂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三江地槽褶皱系和扬子地块接壤(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松潘—甘孜地块可能是扬子地块的西延(程裕淇,1994),发育古特提斯洋半远洋和远洋沉积物,发育加里东期—海西期稳定沉积盖层,二叠纪—三叠纪为复理石巨厚堆积沉积,印支期向北汇聚。
3.2.6.2 构造层划分
根据以上三个地块的地层发育及构造岩浆活动特征,统一将其划分为新元古界(震旦系)以下地层(Pre Pt3)、新元古界(震旦系)到志留系之间(Pt3—S)、下泥盆统至中三叠统(D1—T2)、上三叠统至古新统(T3—E1)等四个构造层,其上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E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