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地和有计划地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研究。在全国征集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在全国草地及饲用植物资源考察基础上,以种子遗传材料为主,通过对国产野生饲用植物种子的采集和栽培饲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以及对国外饲用作物遗传材料的交换和引进,到20世纪末,共采集和搜集到饲用作物种质资源共29科、204属、771种,总计8981份。其中,国产的29科、184属、567种,共4888份;从国外31个国家引进的21科、123属、306种,共4093份。在从国外引进的资源中,有20属和204种的起源地或原产地在国外,是中国所不产的。其中豆科有9属和69种。如柱花草属的圭亚那柱花草、合轴柱花草、粗糙柱花草等,大翼豆属的大翼豆等,小冠花属的多变小冠花、小冠花等,距瓣豆属的距瓣豆,毛蔓豆属的毛蔓豆等属和种。禾本科有7属,103种,如地毯草属的地毯草、类地毯草,糖蜜草属的糖蜜草,大米草属的大米草,黑麦属的小黑麦,玉蜀黍属、百喜草、象草、非洲狗尾草、苏丹草等。其他科有4属,32种,如菊科松香草属的松香草,藜科甜菜属的饲用甜菜,紫草科聚合草属,旋花科的甘薯)等。同时,也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和保存工作。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了牧草基因库,在不同气候带建立了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并与国家作物基因库形成了全国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繁殖和供种体系。对各单位采集和搜集到的遗传材料,经过试种、初步鉴定和繁殖,入基因库保存的饲用植物种质资源有7科、129属、420种,3142份。其中,禾本科61属、254种,1563份。主要有冰草属28种,214份;黑麦草属5种,126份;雀麦属18种,121份。豆科48属、131种,1520份,主要有苜蓿属12种,790份;野豌豆属10种,99份;三叶草属7种,94份。其他5科、20属、35种,59份。此外,还重点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和利用。以田间试验和观察为主,开展了以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为主的鉴定和评价;以田间试验观察为主,与实验室测试相结合,对饲用作物的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热、耐涝、抗病虫等抗逆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和发现了一批优异的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为直接利用和育种提供了有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