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构造运动分期

2025-04-27 10:04: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的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差异,还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新构造运动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地层中的不整合、构造的活动强度、构造地貌、火山活动等。李祥根(2003)根据许多研究者的区域新构造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期次划分为基础,同全国各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次对比,初步把 3. 40Ma 以来的中国新构造运动划分为 5 个主要强烈活动阶段(表 13-1)。

表 13-1 中国新构造运动期次命名

1. 3. 40~2. 12MaB. P.

为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在青藏高原被命名为青藏运动 A 和青藏运动 B。该阶段新构造运动事件影响面极宽,最重要的表现是打破了上新世晚期构造宁静的 “泛湖期”和以泥岩为主要沉积相特征的准平原地理景观,形成了指示新构造运动初期强烈活动的磨拉石沉积。这次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使青藏高原抬升到 1500~2000m 的高度,形成中国第一梯级地形和第二梯级地形的雏形,然后才逐渐趋于缓和。广泛分布的中新世中期形成的准平原,此时大幅度抬升为夷平面或沿断裂解体。

2. 1. 80~1. 45MaB. P.

是新构造强烈上升运动和水系重组阶段。在该阶段,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再次强烈隆升、中国主要巨型水系雏形的形成以及东部地区初次大范围接受早更新世中期之后的沉积。

在青藏高原地区,青藏运动 C 又一次使高原强烈隆升,切割早更新世早期古湖和形成相应磨拉石粗碎屑堆积,喜马拉雅山又开始强烈的脉动式上升,使高原北缘上升到 3000m。

在西北地区的西域运动 C 幕,即 1.6 ~1. 2MaB.P. 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是导致西昆仑山和天山大幅度上升及其山前背斜褶皱-冲断层形成的鼎盛时期,当时 2000~3000m 高度的西昆仑山和天山剧烈上升到约海拔 5000m 左右的高度。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在此阶段首次隆起到海拔 1000m 左右,同时周边的河套、银川-吉兰泰、渭河及山西断陷盆地也于 1. 67 ~1. 45MaB. P. 时结束了湖相沉积,形成现代黄河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水系的雏形,但仍然是内陆封闭的向心水系。

在中国东部平原,表现为相对稳定和轻微的下降运动,维持了新构造时期以来最低或较低的下降运动速率,是重组华北平原水系的重要时期。但在沿海的陆缘地区遭受了自新构造运动以来的第三次规模较大的海侵,大部分学者称其为 “渤海海进”。在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则是蓬莱运动的高潮期。

3. 1. 10~0. 60MaB. P.

是强烈的新构造差异运动阶段。中国新构造运动于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早期之间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其高潮期(主幕)约在 0. 73MaB. P. ,这次运动使中国大陆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祁连山、川滇地区和新疆天山、西昆仑山前及东部江苏、浙江、广东、台湾、海南等广大地区,清楚地显示了下更新统与中更新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这次构造运动还突出地表现为中国大陆新构造断裂全面强烈的活动,使地质块体产生大幅度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形成梯级地貌。

由于持续差异升降运动,使得中国梯级地形变得更加突出,青藏高原持续上升到海拔3700m,黄土高原上升到近海拔 1500m,而第三梯级地面持续下降。新疆塔里木盆地自中更新世以来随周边山体进一步增高而形成内陆完全封闭的、统一的大盆地。台湾岛的蓬莱运动 C幕是台湾岛新构造运动时期最强烈的活动期。

这个时期的火山活动是新构造时期内规模和强度最大的,为第三期火山活动幕。0.73 ~0.20MaB. P. 青藏高原及东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

4. 0. 15~0. 07MaB. P.

是持续的新构造差异运动阶段。晚更新世初期到中期(0.15~0. 07MaB.P.),新构造运动再次强烈活动,导致中国高原和山地地区持续上升,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到 4000m。第二代湖盆(中更新世湖盆)消失和形成第三代湖盆,并且多数能保持到现今。国内长江、黄河等主要河道最终贯通,华北地区沿海发生海侵和局部地区形成晚更新世隆起(新分水岭)。自晚更新世以来,台湾岛上的构造运动明显转为缓和,大部分地区露出海面接受剥蚀,形成红土台地。

青藏高原东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滇西腾冲火山,东部地区宽甸火山、河北苏基期火山、海南岛洋浦港火山等在该时期活动强烈,是中国第四期火山活动,同第四期构造运动高潮活动期同步。

5. 0. 012~0. 00MaB. P.

是新构造高速率运动阶段。全新世以来,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活动非常强烈。许多地区地壳升降速率在 40mm/a 以上,均大于更新世时的运动速率。中国全新世构造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新世构造升降运动的高速率、活断层及其伴随的地震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全新世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因此也称其为 “末次造貌运动”。

在全新世活动阶段,加大了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使上升区继续上升,下降区继续下降。如青藏高原继续大幅度、高速率整体上升,最终形成现今海拔 4500m 以上的高原面和其上海拔 6000 ~7000m 的山地,末次冰期(0. 015MaB. P. )以后珠穆朗玛峰上升了 1200m,全新世上升率达 80 ~100mm/a。又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全新世以来的沉降幅度有更大幅度的增大,往往是 10 倍于晚更新世时期的沉降速率,和 100 倍于中更新世之前的沉降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