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对一刑法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定性

2025-05-05 01:10: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甲故意以持有的购物小票作为工具对购物者进行要挟,迫使对方交出财物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

回答2:

个人认为应该是诈骗罪,因为其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骗取较大公私财务(当然其要在刑案标准之上。)
我需要说明的是,二楼的认定并没有错误,但是其欺诈的对象只是拥有具有处分财产权的人民警察。
因为根据诈骗罪所侵犯的客观方面来看,欺诈行为既可以是,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也可以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回答3:

个人认为:诈骗罪。。

理由:
1.欺诈对象,超市警察。
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这里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即具有保障超市内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警察,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即本案中的妇女乙。
2.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采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这点不解释了。

附:【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回答4:

典型的三角诈骗。
诈骗的对象是超市警察,利用其职权实现自己非法占有他人之物的目的。
成了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