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幼儿从小知道怎样清除眼里的沙子,并能学会保护眼睛,我们园小班在10月份进行了安全教育活动《异物进眼睛》。
在活动开始时,小班教师用故事引入。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胖胖和宝宝在沙滩上玩,玩着玩着突然宝宝捂住眼睛,大哭了起来。原来,一阵风吹来,沙子进了宝宝的眼睛。宝宝眼睛里进了沙子,又疼又痒,非常不舒服,怎么办呢?
于是孩子们纷纷讨论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说找爸爸妈妈帮忙,有的说找医生帮忙……在讨论后,教师就出示“胖胖帮忙吹眼睛”的图片,让幼儿知道要洗干净小手,手要小心的翻开眼皮,用嘴巴去吹眼睛。
最后,教师还告诉幼儿不能长时间盯着某样物品看,尤其是不能过多看电视、玩手机等等。同时提醒幼儿不能接触有尖角易伤害眼睛的玩具,以防扎到眼睛。
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利用校信通和主题版面向我们的家长进行宣传“保护眼睛”的知识。因为现代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是孩子。“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愿望和追求,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实现最大愿望的基本条件。因此,许多家长都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身体保护,尤其是五官的保护,特别是眼睛的保护。
通过本次安全教育活动《异物进眼睛》的开展,幼儿从小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同时学会了保护眼睛的本领。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