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鉴别诊断
一、鉴别:
1.上颈椎病变:如肋痛,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病人常诉颈部不适,一侧颈肌萎缩,头部可以倾斜,但不会有痉挛样发作。同时,上述病变可能都会有上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而痉挛性斜颈对上肢功能无影响。
2.颅颈交界处病变:如严重的颅颈交界畸形。这些病人往往有颅颈交界神经受压症状,如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四肢肌力减退,反射和肌张力增高。还表现为颈部增粗,后发际低等。如伴有脊髓空洞症,还可能有上肢肌肉萎缩,节段性痛触觉分离现象。同样,病人可能有斜颈现象,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3.先天性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常见于小孩,多见于产伤。病变侧肌肉萎缩。正常侧肌肉都有代偿性肥大,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4.儿童后颅肌痛:病人为了减轻疼痛而出现强迫头位,致使颈部某些肌肉僵硬,虽有头部倾斜姿势,同样不会有痉挛发作。同时,病人都有明显得后颅症状,如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眼球震颤,且病史较短。 儿童还应和眼性斜颈相鉴别,由于一侧眼睛有病变,多数为某些眼球肌的麻痹,致使病孩注视物体时,头部处于某种倾斜姿势。
5.最后还应和癔病性斜颈鉴别。病人都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症状变化多端,无规律性,情绪稳定后症状很快消失。
痉挛性斜颈的诊断可以通过患者头颈歪斜,伴不停的摇晃或颤动,基本可确定,但确诊还需符合以下两点:
一、患者有肌张力障碍
二、排除这样其他疾病
1.癔病性斜颈:有致病的精神因素 ,发作突然 ,头部及颈部活动变化多端 ,无一定规律 ,经暗示后症状可随情绪稳定慢慢缓解。
2.先天性斜颈:多为小儿,在产前即形成,主翼现为胸锁乳突肌挛缩,不肥大,无阵挛 。
3.继发性神经性斜颈:颈椎肿瘤 、损伤 、骨关节炎、 颈椎结核等可导致本病 。颈椎间盘突出、
枕大神经炎等因颈部神经及肌肉受刺激导致强直性斜颈。一侧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迷路性斜颈,先天性眼肌平衡障碍引起的眼性斜颈 ,先天性颈椎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
,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及小脑第四脑室肿瘤早期所引起的斜颈等,均无阵挛作为鉴别 ,需进一步开刀检查发病原因。
4.迟发性运动障碍:长期服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主翼现为口、面颈部肌肉不自主运动,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而自愈。
肌性斜颈是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原因可能为难产或胎位不正,从而损伤肌肉,导致局部韧带肌肉挛缩。痉挛性斜颈后天形成,受凉,姿势不正确有关系,引起肌肉痉挛导致的斜颈。你好,肌性斜颈是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原因可能为难产或胎位不正,从而损伤肌肉,导致局部韧带肌肉挛缩。痉挛性斜颈后天形成,受凉,姿势不正确有关系,引起肌肉痉挛导致的斜颈。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
秦某,男,52岁,青岛人。3年前出现痉挛性斜颈,颈部向右倾斜,不能扶正,曾在青岛、北京等地检查,均诊断为肌张力障碍,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痉挛性斜颈,以前服用过中西药,颈部向右歪斜,肌肉僵硬,扶正疼痛增加,大小便异常,走路困难。给予修正归位汤加减,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白芍,炙甘草,全蝎,鳖甲等。30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2服。二诊:身热口渴减轻,加黄柏、知母等。30剂。三诊:筋脉酸胀缓解,加黄芪、葛根等。30剂。四诊:五心烦热、盗汗基本解除,加海风藤、络石藤等。30剂。五诊:自觉颈项臂足强直减轻,加山芋肉、蜈蚣等。30剂。六诊:未再出现痉挛性斜颈,加威灵仙、巴戟天等。30剂。之后,以前方因病证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120余剂,诸证皆基本恢复。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30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