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南阳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南阳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西周时期,南阳境内方国林立。其中有申、吕、姬、曾、唐、甫、邓、鄂、谢、蓼、鄀、楚、郦等国。春秋时期楚灭申、唐、邓等国后,在南阳市设宛邑。秦昭襄王35年(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南阳名字自此始。秦统一六国后为南阳郡,汉朝亦然。三国时属荆州,归魏。隋朝时,今南阳市境内有南阳郡、淯阳郡、淅阳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县),义阳郡的淮源县、舂陵郡的湖阳县等。自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李隆基90年间,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今南阳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宋朝,南阳归京西南路管辖,设武胜军,辖唐、邓二州。元朝时将南阳郡改为南阳府。明清时仍为南阳府。民国时在南阳设第六行政区。建国后设南阳行政公署。“文革”期间改为南阳地区。1994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南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市曲艺形式多样,素有“书山曲海”、“曲艺之乡”之称。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槐书、锣鼓曲、善书、故事植根深远;河南坠子、评书广为流传;另有渔鼓、蛤蟆嗡、莲花落以及相声、山东快书、竹板书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