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核杂岩体的发现

2025-04-04 15:45: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康定大渡河金矿田包括昌昌-泸定断裂以西,瓦斯沟以北的康定杂岩分布地区(图1-1),总体呈南北分布,长约45km,宽14~24km。由于康定杂岩为扬子地块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其东、北、西侧皆为沉积盖层所叠覆,人们把大渡河金矿田的主体构造定为“鸡心梁子背斜”沿用至今。进一步考查表明,它不是简单的复背斜构造,应该是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体。

1.康定杂岩西缘的正剪切带

康定郭达山一带,康定杂岩为“寒风垭组”(T3)所覆盖,然后灯影组(Zb)又逆冲在“寒风垭组”之上(图3-2)。过去强调了Zb和T3之间的断层关系,称郭达山断层。但是,“寒风垭组”和康定杂岩之间除了原有正常沉积接触关系外,还叠加了构造剪切。在两者界线附近,康定杂岩构造面理发育,已转变为以初糜棱为主的糜棱岩带(石英+长石+黑云母)。糜棱岩的S-C组构清晰地表明上盘向西滑落。相继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图版Ⅱ-1、2),亦指示同样的运动方式。因此,这是一条韧性到脆-韧性正剪切带。糜棱岩带的顶面,由于热液活动和风化淋滤作用常褐铁矿化。“寒风垭组”的岩性和化石大致可以和四川盆地内的须家河组对比,但已经受低绿片岩相(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作用。

在巴、沟以西的冷竹沟附近,志留系黑云母钙质片岩以西倾的剪切带滑覆在康定杂岩英云闪长岩之上。根据黑云母+方解石矿物线理确定伸展方向为北北西。这条剪切带,过去曾命名为红锋断层。

2.康定杂岩西北部的韧性正剪切带

从桃沟以南至孔玉的剖面,保存完整的变质核杂岩体的结构,自南而北由下列几个单元组成(图3-3):①花岗岩,康定杂岩的原岩。②长英质糜棱岩,与花岗岩可能为渐变关系,系后者遭受韧性剪切的产物。糜棱岩带出露约500m,带内岩石面理、线理等应变构造发育,并发现米级规模的A型褶皱。③“褶叠层”,由元古宙石英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和绿片岩组成,岩石经受韧性应变,表现为糜棱岩化、石香肠化等。层理揉皱成复杂的平卧倒转紧褶皱,褶皱枢纽走向南西(图版Ⅱ-4、Ⅲ-5)。由于岩层的能干性差异,褶皱性质不尽相同,但轴向平行,皆低角度向NW倾斜。能干性弱的薄层状岩层形成无劈理或少劈理圆弧-同心褶皱,长度和宽度之比超过10:1能干性较强的厚层状岩层,形成同劈理尖楞状拖曳褶皱,劈理面上拉伸线理方向稳定,向NW45°方向侧伏(图4-1)。众多特征表明是较深层次的弯滑褶皱,运动学标志表明岩层向NW方向伸展剪切滑移。另外,糜棱岩带中S-C组构及σ型碎斑同样表明为正向剪切滑移。④震旦纪沉积盖层滑动带,下部为条带状大理岩和钙质千枚岩互层,底部变为砂岩。岩石不同程度经受糜棱岩化,尤其钙质干枚岩片理化强烈,一系列向北西滑动的剪切带低角度斜切层理。滑动面上线理发育,向NW45。方向侧伏。上部主要为厚层大理岩,具硅质条带和花斑结构,向北西方向运动的层面滑动显著,滑动面上发育透闪石的矿物线理,向NW55°方向侧伏。在震旦系沉积盖层底面和震旦系上下部之间各有厚近1m的剪切带,碳酸盐岩石碳化呈黑色粉末状。

3.康定杂岩东缘的正剪切带

许志琴等(1992)报道过在金汤一带,康定杂岩东缘元古宙变火山岩系与震旦系灰岩之间存在厚800m左右的糜棱岩带,含NNE向拉伸线理及向北东倾斜的叶理面,旋转应变指示其为韧性正剪切带,由SW向NE正向滑移(图3-1)。拿哈沟飞水崖附近,我们也发现有糜棱岩,为该糜棱岩带的西延部分。因此,康定杂岩东北边界以贝母山断裂为代表是一条韧性正滑剪切带。

上述北西走向的糜棱岩正剪切带的东端为南北向昌昌断裂带。在五大寺拉角沟口附近,正剪切带为昌昌断裂带所切。作为康定杂岩东界的边界断层,正剪切带使“牛场山组”(T2)直接接触。断层附近康定杂岩受韧性剪切形成糜棱岩带,构造面理走向NE65°,高倾角,倾向SE。面理上的线理以中高倾角向SE40°左右倾伏。糜棱岩蚀变、风化强烈,呈灰黄色片状。断层东侧的“牛场山组”(T2)灰岩破碎成角砾状,破劈理斜交断面指示断层由北西向南东滑动的正断层性质。

图4-1 褶叠层形成示意图

Fig.4-1 A sketch map for formation of folding layer

在前溪乡赶羊沟附近,昌昌断裂亦通过康定杂岩和“牛场山组”(T3)及上三叠统煤系之间,但断面掩盖,不能直接观察,仅见断层附近康定杂岩斜长角闪岩强烈硅化,“牛场山组”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组成轴线(SE15°)与断裂斜交的和缓鼻状背斜,指示右行平移运动,并发育向南东滑动的层间滑动线理。

综上所述,大渡河金矿田的基底岩系东、西、北三面为正向滑动的韧性或脆-韧性剪切带所围限。这些剪切带又代表了一个岩石变质程度的突变面,变质程度低的绿片岩相岩石(绢云母+绿泥石或方解石+绢云母+透闪石)滑覆在较高变质程度的角闪岩相岩石(角闪石+长石+黑云母)或绿片岩相岩石(黑云母+绿泥石+角闪石)之上。剪切作用使地层单元大量缺失,仅在北部地区相对完整,保留了康定杂岩、元古宇沉积变质岩系和古生界沉积岩系三大岩石-地层组合。即使如此,根据孔玉-丹巴古生界剖面,地层有相当的缺失和减薄。显然这些伸展构造特征都可以和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相类比,我们称之为康定变质核杂岩体。

应该指出,康定变质核杂岩体是在扬子地块西缘构造演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虽然康定变质核杂岩体卷入的最新地层为晚三叠世,提供了一个时间下限。但综合各种证据,我们断定康定变质核杂岩体形成于第三纪,很可能是中新世:

①区域构造背景表明,扬子地块西缘除了包容了许多老构造成分外,现在的构造格架成型期为中新生代,主要构造定型于第三纪。康定金矿田也当不例外。

②康定金矿田的主要成矿期为第三纪,例如三碉矿区中白云母的K-Ar年龄为20.8~21.2Ma。

③金矿床的地质构造分析表明,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经历了挤压—引张—扭动的过程,矿体定位的构造背景为引张作用。后者和变质核杂岩体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是一致的。

④由角闪石组成矿物线理的角闪石构造岩,产于变质核杂岩体的北部糜棱岩带中,其角闪石单矿物年龄为(26.08士0.4)Ma。

⑤中牛场—下索子一带,一系列辉绿岩脉贯入于康定杂岩之中,含矿裂隙切割了这些岩脉。新测的辉绿岩脉的全岩K-Ar年龄为(47.9士0.8)Ma,表明为第三纪绿辉岩脉。贺节明等(1988)曾报道,绿辉岩脉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9±21)Ma。因此,较新的K-Ar年龄也有可能只是一次构造-热事件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