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四位弟子中“曾晳”与其他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当“曾晳”描述自己的想法后,孔

2025-02-24 19:49:0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英文译名:Kongzi 或 Confucius.

学术贡献
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麽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生平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回答2:

此文出自《论语》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四弟子皆各为其言,子路志在“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他们三人都志在为政。而曾晳则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平舞雩,咏而归”的这种不求出仕,天人合一的融洽之乐,这样的想法才是之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才是论语整本书中最终向要传达的本质内容。为什么孔子在其表述完之后又复杂的心理呢,是因为在孔子早期的时候,他游历各国,想君主传达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能够大展身手,其实是一种积极救世的态度,有点出仕的意思,但是被屡次拒绝后,郁郁不得志,开始慢慢地往隐退的方向靠近,讲求君子要不求名利,淡泊宁静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思想。所以在听到曾晳的表述,觉得其年纪轻轻就已经能够参悟到不求出仕,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和思想,自己却是历尽磨难和坎坷后才领悟到这些,所以内心不由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回答3:

孔子对曾点话的感叹,是因为其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希求世界大同。——缘自南怀谨先生《论语别裁》。希望能给您以帮助。

回答4:

  这其实涉及到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策略,《论语·颜渊》里面提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孔子看来,不挨饿,不遭受战火,只是百姓的基本要求,而精神方面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民,以德导民,最终达到人人安居乐业,人人都是谦谦君子的状态。
  比较下老子的政治理想,就能发现两者的不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简直就是回到了原始社会,在喂牲口一样。
  儒家讲求的是内在超越和外在关怀,他们最终是要兼济天下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一方面他们讲的都不能满足儒家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其实他们都是在追求自己的东西,重点不是在社会百姓,而曾晳抓住了这一点。当然孔子也不会要求他们能够达到儒家要求的终极状态,因为连他自己都做不到。
  最后,孔子说白了也是人,开头他也说了,大家就是放松下来聊聊天,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放松的,这么多年的理想无法实现,曾晳的描绘恰恰此刻触动了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心,再加上其他的三个弟子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内心必定是有所失望的,由此而来,心情肯定是非常复杂。
  以上全部是个人见解,希望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