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古代:
1.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 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 非、红海。
近代: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中国的长城就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防御性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的。郑和下西洋,他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都只是宣扬王道,不像西方殖民者一样到处殖民,这都是中国儒家文化千百年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