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楼戏台对联横批“篆正乾坤”的深意有以下几种解读:
1. “篆正乾坤”字面意思是“篆书可以纠正天地间的阴阳失衡”,寓意“正确的领导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这四个字还可能代表了嘉峪关城楼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篆书是一种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书法,而“篆正”则可能指的是这种建筑风格的正确性或者标准。而“乾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代表着天地、阴阳、乾坤两极,因此在戏台对联中使用“篆正乾坤”作为横批,表达了这座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遵循了正确的原则和标准。
3. “篆正乾坤”也可以被理解为对嘉峪关城楼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赞美。这座城楼是明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修建的,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而“篆正乾坤”则寓意这座城楼在历史上扮演了正确引导、纠正乾坤的角色,对明朝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联是:离合悲欢演往事,下联是:愚贤忠佞认当场,横批是:篆正乾坤。
嘉峪关城楼戏台牌匾“篆正乾坤”应为“彖正乾坤”。在古人的书写中,彖、篆二字是可以相互通假的。“篆正乾坤”意为“德正乾坤”。戏台属于娱神乐台,正对着庙门,所谓“德正乾坤”是对着神而说的,赞美神的威德能主持人间正义。
在明清时期,“篆”字常表示“官位”、“职位”等。比如:
“得展惠书,知初九日已接篆任事。”( 清左宗棠《 左宗棠书信集》)
“接篆任事”一词,意为接手官印并任职,篆就是官职的代称。《左宗棠奏稿》中,这个词总共出现了8次。“接篆”亦即“接任”,在明清以来古籍中出现100多次。再举一个小说中的例子:
“榜下即用知县,适值萧县出缺,便令他前来接篆。”( 清佚名《 施公案续》第四七四回:传县令录供拟抵,遍故里毙命离奇)
另外,古籍中常见有“署篆”,也表示官职(或官员、任职等)。举例如下:
“在闽时,敌福州缺守,阮坚之(自华)以司理署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
“贼遂走汉州,破德阳,杀署篆汪应星而去。”(清钱谦益《 有学集》卷三十七)
“岁在甲辰,署篆罗源,未携书籍。”(清纪昀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史部四十六)
另有“官篆”、“视篆”、“督篆”等相关词语,其“篆”皆表示“官职”或“职位”。
而戏台上牌匾的“篆”字,是表示神的“职位”。对于神来说,“篆”字还有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道篆”、“宝篆”、“丹篆”,亦即“道箓”、“仙箓”、“神箓”、“符箓”等。不管是“篆”也好,“箓”也好,都表示神仙的威德或法力。神仙的“符箓”,都用“篆”字书写,所以称为“丹篆”、“凤篆”等。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人部四》中记载:“下至张道陵、寇谦之,则主符录篆咒,愈趋而愈下。”其“符录篆咒”可统称为“篆”,即代表法力和神通的符号。所谓“篆咒”,如《太上正一盟威法箓》、《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洞真太上太素玉箓》等, 在《 正统道藏目录》中比比皆是。作为道教神仙的关帝圣君,也有自己的“篆咒”(道教称“符箓咒语”、佛教称“陀罗尼”或“心咒”),即“关帝圣君伽蓝尊者咒”,其咒曰:“唵!兰渣,京加啦,沙喇哇 悉地。吽!渣渣。”持诵此咒,除垢灭罪,消灾化煞,增福致祥,万民安康,不正是应了“篆正乾坤”这句祈福的吉祥语了吗?
综上所述,“篆正乾坤”,就是“德正乾坤”(亦即“威灵正天地”),“篆”解释为德最为准确,表示神仙的“功德”。既然是娱神戏台,戏是给神看的,牌匾是给神立的,是为了赞美神的功德和法力,就不能是“义正乾坤”。因为神仙的功德,“义”字不能代表,“义”字是人间的道德概念,包涵不了神的全部功德。
与“道统诸天”、“灵正丹帷”、“坤灵正位”、“灵正百里”等寺庙中常见的古语对比一下,发现“篆正乾坤”也具有大致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