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4直升机的衍生型号

2025-04-04 18:10: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米-24共有7种型别,各种型别的机体构架,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都是一样的,只有武器、作战设备和尾桨位置有所不同,其详细情况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分叙如下: 基本上与后期的“雌鹿”A相似,装TV3-117涡轮轴发动机,驾驶舱装甲增厚。尾桨改在尾斜梁左侧。为突出空中攻击和反坦克能力,前机身是重新设计的。驾驶舱座椅改为纵列式布局。飞行机械师兼射手坐在前舱,驾驶员坐在后舱。前舱有较宽视野(水平视野为270°,前下方视野为45°)。后舱视野较差(水平视野为20°,前下方视野为15°)。机头防弹玻璃右上方装有探测器,可以指示火箭弹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条件。机头下方改装一挺12.7毫米“加特林”机枪炮塔,旁边是光-电瞄准具舱。机枪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变化范围都比以前的增大了。这种机枪具有空-空和空-地攻击能力。机头下方装有一组探测器,包括一个雷达和激光电视。该机枪使用一种特殊的双头机枪弹,提高了作战效能。
米-24“母鹿”D型的前起落架支柱加长,从而增加了机头下方探测器距地面的间距。起落架收起后,前起落架半裸露在外部。教练型不装炮塔。 为了加强米-24 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为米-24 装备航炮的努力,终于在米-24P 上安装了一门双管 30 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 12.7 毫米机枪。30 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机右侧固定安装,有点像 20 年后的卡-50。米-24P 于 81 年投产,到 89 年为止产量在 620 架以上,出口型号为米-35P。
在1982年公布的照片中,首次见到“雌鹿”F在苏联部队中服役。这种型别与“雌鹿”E相似,但在机头下方改装一门双管30毫米机炮。 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首次在切尔诺贝利出现,该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挂架,在翼下加长的武器挂架上采用“抓手”式机构,以适应核/生物/化学战。该型单独部署在俄罗斯地面部队中。
米-24K“雌鹿”G2同米-24R。但机舱中有大型照相机,右侧有镜头。用于侦察和高炮射击观测。
米-25米-24D出口型。
米-35米-24W出口型。
米-35P米-24P出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