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表皮栓和胆脂瘤区别

外耳道表皮栓和胆脂瘤区别
2025-04-30 01:09: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其并非真性肿瘤,故又称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表皮病。囊状团块的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包括基底层、颗粒层、棘细胞层、角化层),囊的外层即基质层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周围临近组织连接紧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单侧多见,也可以双耳发病。由于胆脂瘤呈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长时间受压、破坏、吸收,导致外耳道扩大。主要危害是对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邻骨质的广泛破坏,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颅内外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时取出。
临床表现
在疾病之初期,若无感染,由于胆脂瘤较小并无特殊不适症状。随着团块的不断堆积,胆脂瘤体积不断增加,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1.耳部闷堵感
当外耳道胆脂瘤体积增大堵塞外耳道时会出现耳部闷堵感。
2.听力下降
外耳道管径被阻塞2/3以上时,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有时当局部继发炎症时,导致外耳道皮肤肿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3.耳痛
外耳道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常常继发感染,可出现剧烈的耳痛。
4.耳漏
如果继发感染可有耳部流脓,脓液具有特殊臭味,或带血的血性分泌物。
5.其他
巨大的外耳道胆脂瘤可破坏外耳道下、后壁,通过破坏处进而侵犯到乳突、鼓窦及上鼓室,广泛破坏乳突骨质,并发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也可侵犯面神经乳突段引起周围性面瘫、侵犯鼓索神经引起味觉障碍。胆脂瘤进一步增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颈侧脓肿、瘘管、眩晕及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症状。
6.体征
检查时可以见到外耳道内有灰白色或者黄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样物堵塞,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包裹,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可伴有肉芽形成。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以见到外耳道的骨质暴露,被破坏、吸收,外耳道骨段明显扩大,软骨段一般无明显改变。鼓膜一般是完整的,或充血,内陷,如果被胆脂瘤破坏,则会导致穿孔、萎缩和粘连。

检查
1.影像学特点
颞骨CT多表现为外耳道内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可侵入乳突及中耳,破坏骨质边缘光滑,与中耳胆脂瘤表现类似。但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变首先位于外耳道且以外耳道骨部下、后壁破坏为主,经此破坏可侵入乳突腔,造成乳突大片骨质损伤,面神经垂直段骨管破坏,硬脑膜暴露,而远离外耳道的乳突气房常存在,鼓室腔结构仍可保持完整。
2.听力学检查
一般呈现传导性聋,主要是因为声波经空气传导途径传导时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病变进展累及内耳后也可呈现感音神经性聋。

回答2: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其并非真性肿瘤,故又称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表皮病。囊状团块的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包括基底层、颗粒层、棘细胞层、角化层),囊的外层即基质层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周围临近组织连接紧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单侧多见,也可以双耳发病。由于胆脂瘤呈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长时间受压、破坏、吸收,导致外耳道扩大。主要危害是对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邻骨质的广泛破坏,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颅内外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时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