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皇帝、贵族和世族官僚大都信仰佛教,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后赵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教徒,他尊佛教为国教,并曾三次舍身出家为僧。所以,这个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时,佛寺多达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人。而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立经济,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了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方面与封建国家发生冲突。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政府兵源、财源。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只户、佛图户编入民籍。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院也被毁灭。江南自侯景之乱后,佛教势力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佛教势力的再次膨胀与隋文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大关系。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自由出家,并按人口比例出家和建造佛像。隋炀帝时,命僧人法果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
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所,但因皇子们争位的变故发生而未及实行。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一共七所,这样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
所以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王朝很重视佛教。唐太宗曾经下诏在全国建立寺刹,并且在大慈恩寺设立了译经院,延请了国内外的名僧来到这里翻译佛经,宣化佛教,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唐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都开设了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是下令在各州设立大云寺。在晚唐时期,佛教僧人也备受礼遇,皇帝对他们都赏赐有加。
唐朝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衰落。
(1)首先,了解一个历史事迹:佛教东来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释疑:对于历史书籍乃至现代社会人士遇到的种种不可思议事情,尤其是佛经上所说的种种超出我们所了解的境界,有很多人的态度是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当头批评,认为是迷信,加以诽谤中伤……我想要说的是,一个理性真实的知识分子,在不能接受之前,至少持中立的态度,因为当今科学知道的真实世界实在少之又少,你又怎么可以不加思考的加以否定。可以负责任的说,很多事情不是不存在,是你没有遇到,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所以说“人生总在与缘不同”。
(2)中国文化特点为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中国的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在佛教东来之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两大主流,而且都是本土文化,即最开始的儒家跟道家。要知道儒家跟道家在本质上都追求和谐超然的人间天堂,尤其是儒家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整个儒家思想的根源都在于一个“孝”字,一切锦纶都是围绕这个字延伸和展开的,也就是说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教育就是“孝亲尊师”,延伸至大家所熟悉的各种“和而不同”,“礼义廉耻”等。而佛经指明,一切诸佛如来成佛修行的基本条件在于“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第一句就摆明修学的首要就是要以孝为基础,所以说佛教来到中国把儒家的孝道精神提升了,升华了,从孝敬一切人,升华到孝敬一切众生。基于中国文化本身这样的特点,佛教来到中国发展壮大,开花结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甚至超过印度就可以理解了,而这是佛教在中国能被本土文化本土人民欢迎和接纳的最重要的条件。
(3)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是可以根据佛陀的开示证明佛经所述真实不虚,不是虚幻的理论,更不是脱离生活的玄学,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真正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美满生活的教育。佛教修学讲究“信、解、行、证”,可以说,这样的步骤跟现代科学没有啥两样,佛陀没有说我说的就是对的,你们要信啊。而是告诉我们,我说的对不对,你可以根据我交给你的方法去证明,这就真正显示出佛陀的智慧。正式这样,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对稳定社会,开化人心,斧正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可回避学佛人也有做的不好的一面,毕竟我们是凡夫。但是问题不在佛法,问题在于学佛的人,就像有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学了论语坏事做尽,问题不在论语,问题在人。道理是相同的,东西没有好坏,好坏在于用的人)。
(4)儒释道的境界层次。从各自所追求的境界以及阐述的方法理论,境界最高的是佛教,其次是道教,再其次是儒教。儒家研究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教更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佛教研究的是人与一切万物之间的关系。从修学所追求的成果来看,儒家在人道,道家在天道,佛家出了六道,更是直指究竟圆满的佛果位,境界是一层高一层。
以上就是佛教在中国繁盛的原因的简单解释,肤浅之见,还请多包涵,仅供参考学习。
不,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