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2025-03-28 21:20: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上课,把微笑带给学生
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事,处理不妥,会将不顺的心情、表情带到课堂上,板着面孔谁看了会舒服?学生见了也会受影响,彼此心情压抑,课堂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于将自己的烦闷心情一股脑儿发泄给学生。这种转移对象的方法更是不对,学生莫名其妙地受的一场“暴风雨”,岂不是怨枉?学习还会情绪高涨?
因而,上课前,若有不快之事,努力将之抛于脑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面对微笑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新课,围绕难点一起争论,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学生一起演、一起玩,亲切给学生指点。微笑使学生不再胆怯,精力集中地学习,敞开心扉地诉说,理解深了,知识牢了,课堂更加拥有活力。看到学生学习热情的增长,学习成绩的提高,日渐活泼的个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了学生的快乐,自己也更快乐!
正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笑脸面对你。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
二、批评,让学生承载得起
在教学中,老师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打交道,当面对学生的错误做法,如何引导教育他们使他们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呢?
训斥一通吗?经常使学生面红耳赤。曾见一老师教育一男孩,一阵声严厉色过后,老师走了,而那男孩呆呆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头低着,脸红红的,眼眶中的泪水打转转。我虽然不知道他叫什么,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训他,但我想,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这种教育使他的心一定非常难过,毕竟,人都是有自尊的,他的自尊会受到伤害吗?这次事后他可能会乖巧不少,但也有可能会使他无地自容。
现在我们都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可曾知有时我们的语言像一把无形的刀子,也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所以,当我们要解决如此问题时,切莫大张旗鼓的进行,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面对众人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我们何不采取悄悄话悄悄说的方式呢?有时循循善诱比暴风骤雨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保护儿童的尊严,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小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因而我们在做教育工作时要思考一下:我们的批评,学生承载得起吗?
我们的批评必须有理有据,要弄清出错的对象,避免没有根据的妄加指责,那会使学生蒙受委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自尊特强的内向性学生教育时用含蓄委婉的批评,用商量的语气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毛手毛脚的学生做事大大咧咧,容易把批评当成耳边风,因而要稍严一些,运用正反事例使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害处,保证不再犯,要随时发现随时引导,莫助长了他们的“逞强勇气”。
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不能用绝对的话去否定他,如“你真是不可救药!”“你人见人烦!”。因为这样的话只能使他们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甚至于自暴自弃。即使批评,我们的批评也要心平气和,要学生承载得起,信服得过。马卡连柯说过: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教育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
三、激励评价,要真诚而及时
现代教育主张“以人为本”,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也越来越深地认识到赏识教育的作用。激励评价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它及时地给学生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捕捉他们生活及学习上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我们的评价让我们的目光帮助学生推动进步的车轮!
上学期我们班有一个后转学来的孩子,刚到时他显得孤单。课堂上听不到他的发言,课下也很少看到他的笑脸。我知道,要想使他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不仅要帮助,还要使他自己萌发一种信心,与人交往的兴趣。怎样做呢?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引导他慢慢合群。在与我们交流时他终于开朗起来,笑容慢慢爬上了他的脸,我们班里又有了一个乐观好学的的孩子。
激励在学生将要灰心时,激励是打气,是唤起斗志,是燃起希望;激励在学生努力付出,取得成绩时,激励是肯定,是赞许,是下一次成功的加油站。要在恰当之时给学生以激励。
儿童教育家多萝茜・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四、帮助学生,要有耐心和热情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某一方面落后自认为不如他人的学生,更要重点关注,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热情与耐心去教导学生,要使自己的学生成为活泼快乐的学生,要时刻告诫自己:为了学生不言放弃。否则,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于学习后进生,整日里沉默少言的学生,要怀有期待。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老师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式要求他们如其它孩子写出优美的文章,做得满足老师的愿望,但是总有云开日出的时候。
平常的教学中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回答简易的问题,组织他们参加适合他个性及特点的活动,家长会上向他的家长介绍其进步,通过家长的语言传递老师对他的肯定。
如果真爱自己的学生,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就要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学生,体谅学生;用更大的热情和耐心教导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回答2: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教师的主要职责。社会变迁,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化。现代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那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呢?
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首先要具有一颗“学生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其所想 ,这样才能做到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交往交流。
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还要具有“爱心”和“耐心”,只有真心付出,不厌其烦,才能收到成效。
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最关键的是教师还要有“智心”。既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助人技巧,主动地、机智的、艺术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谈谈教育的艺术性:
星期一的早晨,我走进教室,想检查一下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况。可走进教室一看,教室里还是凌乱不堪,大部分学生在打打闹闹,只有两个学生在匆忙地打扫卫生。“快上课了,怎么还干不完?”我生气地问了一句。“老师,值日生都没来”那些打闹的学生理直气壮的回答我,语气中还带着责备和不满。“值日生没来,你们不会帮着

回答3:

玩游戏

回答4:

好的